电子报
电子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善用新媒体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数字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呈蓬勃发展之势,并以其接触的广泛性、联系的即时性、发声的自主性、彼此的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特征,迅速拓展了传统媒体的功能,改变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运行机制,带来了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这种新媒体融合趋势,也为“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形式丰富、互动性强等独特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发展机遇。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性。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能力得到重大提升,拉近了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的距离,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传播力度和速度;改变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身份,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既是信息的受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扩大了传播途径。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新媒体的发展及掌上信息产业的不断升级,使大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浏览者,更是参与者,新媒体的双向信息流以快速便捷的方式进行互动,包括信息的传播、接收、改造、再传播的交互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关注公共事务、参与社会进程、表达独到见解、发出自己声音,正面效应是不可低估的。

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递的形式,创造了活跃、轻松、愉悦的情景,感染和激发着大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了教育功能的实效性。同时,新媒体能够及时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确定受教育者的针对性、关注个性化需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化的新阵地。

(二)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高校教师面对职业发展、婚姻家庭、教学科研等多重压力,大学生则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考量,难免会产生疑惑、彷徨、失落等负面情绪,在网络社会中产生放大效应,对高校师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传播主题多元,信息真实度和可靠性难以保证。在喧嚣的新媒体环境中,各种不同声音一定程度挤占了主流价值的传播空间,影响了社会主旋律正能量的传导,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信息以涉及面广泛、更新速度快等优势吸引着广大受众。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始终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但在网络发展的今天,这种信息优势减弱了,甚至处于劣势状态,教育者的权威地位面临挑战,甚至出现受教育者比教育者知识面更广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不足的挑战更为严峻。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探索新媒体下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创新发展,把握新媒体特性、发挥新媒体优势,使之成为创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新媒体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更多主动权和参与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创新工作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者向平等的双向交流者转变,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把握新媒体规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网上论坛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增强大学生分辨、选择、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减少网络负面信息对其思想、行为的影响。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知识结构以及较强心理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新媒体素养,能正确认识并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提高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同时,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媒体意识,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原文来自:http://news.ifeng.com/a/20170123/50615483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