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她的思政课,为何能上《新闻联播》?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芳深谙这样的教育艺术,在她主讲的思修课上,学生们可以利用手机发弹幕、点赞、置顶、随机提问和抢答,实现了全员互动。
  这样生动的课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芳姐”。一周前,她的教学视频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称赞其“让学生当主角,让思政课激发活力”。
  变“堵”为“疏”,利用网络延展教学平台孙芳开设的公众号“思修说”推送的最新微课文章中公布了学生们自主评选出的本学期排名前三的专题,分别是:关于理想、关于爱国、关于人生。参与投票的学生达到135人。
  “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孙芳说,“思修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
  孙芳表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课堂也沦为冲击的重灾区。但要留住学生,必须变“堵”为“疏”,让学生动起来,高度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摸索,我发现现代技术手段也可以成为课堂的助力。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
  孙芳的公众号内容不局限于微课文章,还有经典诵读、视频等形式。同时,在课堂上的互动也有效改变了传统的What-Why-How的教学思路,形成了按照SCQA(即situation-complication-question-answer)模型讲授课程的全新方式。
  思修是一门关乎人生成长的课程“思修课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成长手册。”孙芳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于思修课的热忱。“它是关乎人生成长的课程,侧重于做人与做事的完美统一。无论你的人生走到了哪一个阶段,你都需要爱,需要理想,需要信仰,这都是我们的课程可以提供的。”
  孙芳提起了她与学生们之间的故事。“很多学生都会通过我的公众号‘思修说’给我留言。我至今仍清楚地记着有一个女生,她因为情感问题已经无法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自残行为。”孙芳在了解到这名学生的情况之后,立即约她见面谈心。“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当局者迷,需要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站在身边倾听。”回忆起这段经历,孙芳也颇为感慨。据孙芳透露,她随后又跟这个女孩交流了几次,使女孩从情感的负累中走了出来,继续阳光地生活。
  “青少年人看起来无所不知,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却又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矛盾着、纠结着。所以,他们并没有展现的那么强大与自信。”孙芳说,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朋辈和师者的引领。“有些孩子由于原生家庭的变故而对人生感到灰心,之前一个男孩的留言中谈到了这些,我留意到之后就多和他沟通,有时候还一起吃午餐喝咖啡,帮他解答困惑。”孙芳提到,能让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光芒”,对漫漫前路不再担忧和恐惧,是作为教育者最大的满足。
  在教学中注入自我生命,展现思修课新时代特征无论是创新教学方式,还是解答学生困惑,都可以看出孙芳对于所讲授的课程的坚守与热爱。她也多次用如同诗歌一般的语言来形容这门课程。“当你犹豫彷徨的时候,当你沮丧失落的时候,当你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刻,她都在你身边。看花开花谢,看云起云落,看你成长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孙芳说,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解释世界,把天边的道理讲成身边的故事。”在她看来,思修课堂并非一味地传统守旧,也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党的十九大之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有了进入新时代后的新特征。”孙芳表示,她会将十九大的内容嵌入到讲课体系中去。“比如讲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时,自然地就会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等十九大报告所体现的精神实质相结合。讲历史使命,自然就会结合新时代和主要矛盾的转化。”孙芳认为,十九大报告与课程体系以及学生成长需求是可以完美统一起来的。“这个过程很自然,行云流水般地就达到了。”
  同时,孙芳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我看十九大报告不下十遍,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她认为,十九大报告可以与课程内容实现紧密结合。“十九大报告讲的非常实,其中擘画的未来发展蓝图都是扎实有料的民生大画卷,把这些内容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他们是非常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