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回归大学之道:对我国大学发展现状的思考与建议文/董泽芳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同志关于四个“回归”的讲话核心在回归大学之道。“回归大学之道”就是今天办大学要回归到按规律办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与首要目标。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又是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强烈呼唤,更是统筹推进大学“双一流”建设必由之路。回归大学之道最主要是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大学全面育人之道、学生自主学习之道与教师安心从教之道。

从陈宝生部长关于

四个“回归”的讲话说起

2016年10月15日,教育部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

一是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读马列经典、专业经典与中外传世经典;读“国情”书、“社会”书与“群众”书。二是回归本分。教育做教育分内的事,教育的本分就是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是过程,育是结果。三是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既要成人,又要成才。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要通过“双一流”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性传承和建设中华文明,最终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之梦。陈宝生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大学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三个基本命题,对新时期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宝生讲话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要求清华大学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以及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十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讲话精神一脉相承,也是对我国高校发展现状的深刻反思。

陈宝生讲话也涉及到大学的本质、规律、目标与路径等教育理论问题,更是对大学办学规律的一次再探讨。对当前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认为四个“回归”的讲话,核心在回归大学之道。

何谓“大学之道”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道”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有时指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有时指万物发展都要遵从的法则或规律,有时指认识万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本处所言“大学之道”,就是学者关于大学办学规律的认识。所谓“回归大学之道”就是今天办大学仍然不能忘记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教育家们关于为什么要办大学,以及怎样办大学的思考与探索,要回归到按规律办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与首要目标。

古代中国思想家关于大学之道的阐释主要见于《礼记》中的《大学》《学记》与《中庸》。古代大学之道反映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大学办学之道、学生学习之道与教师教书之道。

从办学之道之道看,《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三纲领”,三纲领言简意赅,揭示了古代大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完人”:“明明德”是修己之道;“亲民”是安人之道;“止于至善”是修己安人的理想价值。三纲领言简意赅,揭示了古代大学教育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开启人的潜能,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促进每个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三纲领既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读书人一生奋斗的三个阶段。

从学生学习之道看,“大学之道”认为修身是根本,修身的主体是学生,修身讲求的是知识与道德的兼修并进。《学记》对学生如何修身进行了充分论述。首先要求学生重视德性修养,明确把“离经”“辨志”“乐群”“亲师”“取友”作为修身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记》认为“学学半”,学生主动学习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其三要求学生善学勤练:一是要善于学习,即“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二是要勤于练习,《学记》用“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作比喻,说明加强练习的重要性;三要善于提问,即“善问者如攻坚本,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四是要善于交流,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应该“相观而善”相互研讨;五要要善于处理“正业”与“居学”的关系;六要善于运用“比物丑类”等方法。

从教师教育之道看,“大学之道”强调育人为本,而育人的关键在教师。《学记》关于教师教育之道论述甚多。首先肯定教师的作用,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次强调提高教师的地位,“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三严格择师的标准:即“择师不可不慎也”,并提出了一些审慎择师的标准,如掌握了系统的知识和必要的教学技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懂得一般的教育规律,“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了解学生心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教学要有针对性,“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即能“听语”,也就是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和启迪学生智慧的火种等。

尽管古代中国的大学不同于现代西方的大学,但在如何遵循规律办好大学的探求上却是相同的。综观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的相关论述,可将大学之道概括为三“为本”,即办学须以育人为本,注重立德修身;学生须以读书为本,注重善学勤练;教师须以教学为本,注重言传身教。

为何要回归大学之道

首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高度,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有力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与凝聚力。现代大学是传承和创造文化的重要领地,应在高度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及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传统的“大学之道”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世界各国文化发展方面的普遍认同,完全可以成为当代大学需要继承与发扬的精神。

其次是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强烈呼唤。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元化趋势等国际环境的影响,也面临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体制转轨处于攻坚阶段与社会矛盾转入多发时期等形势的冲击。新形势为我国高校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如政治多极化趋势为我国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经济全球化趋势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背景,社会信息化趋势为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创造了新的时空,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为我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营造了新的文化氛围,“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经济持续发展与对高教投入加大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国民精神需求与对高等教育认识的不断提升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等。

其三是统筹推进大学“双一流”建设必由之路。推进大学“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目标定位。其次要突出人才培养。其三在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其四营造一种和美的校园文化。

怎样回归大学之道

回归大学之道,最主要是实现三个回归。

一是回归大学全面育人之道。传统“大学之道”,重点是育“人”,核心是立"德"。现代大学也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主要职能,但由于大学发展价值取向的偏颇,导致实际上的是重科研,强服务,轻育人。而且对所育之“人”也存在误区,这就是重“才”轻“德”、重“器”轻“道”。回归全面育人之道就是要回归到大学以人才培养为重。大学当然也应该重视科学研究和服务于社会,但它只能是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方法和附产品,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正如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所言:“如果大学的宗旨在于科学发现和哲学探索,我就看不出它为何需要学生。”当前,所谓全面育人之道,就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明德修身、开发潜能,培养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促进每个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理想崇高、道德高尚、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强为目标。

二是回归学生自主学习之道。“大学之道”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人”,《中庸》提出教育的过程就是“修道”,而修道是一个由内明到外感、由他律到自律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修道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教师只能“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旨达”。只有重视德性修养,能够主动学习和善学勤练的学生才能修道成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发展呈现了一个从关注教授的“教”转而关注学生的“学”的新趋势。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在检视“什么是好的大学”时,力主大学和大学教授要“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哈佛大学原校长德里克·博克则正面论述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使命与目标,期望顶尖大学“回归大学之道”,从而引发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反思和“重构”行动,并将“学生投身学习”的意愿和强度作为评价、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回归学生自主学习之道,就是要回归到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读好书,会读书。让学生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是回归教师认真教书之道。《学记》认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韩愈是大学之道的忠实弘扬者,他在“师说”中讲到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我国当前正在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的大学“双一流”建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敬业精神则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决定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就是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回归教师认真教书之道,就是要求教师回归“传道授业”“教学为先”。为此,必须从教师自我观念转变与素质提高,以及外部制度与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从教师自我讲,首先要有新的目标追求,这就是高深知识的研究者、高尚师德的追求者、高超教艺的创造者与高度自主的实践者。从学校制度与环境建设讲,主要是创新大学教师制度和改革大学教师管理模式。创新大学制度包括创新大学教师的入职认证制度、评聘制度、培养制度、组织制度、奖惩制度等,目的在于形成正确的导向机制,包括知识能力导向、师德师风导向、教学科研导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