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在服务人才培养中实现更大作为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学校与生俱来的青年政治基因,决定了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应更加关注青年政治特质的植入和涵育,按照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这一过程中,我校的学生工作更要注重由单一的政治性作用向多元的发展性贡献延伸,树牢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提高服务教学的意识,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实现在人才培养主战场的更大作为。
  作为“大思政”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工作部(处)的职责和使命神圣而光荣,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体系再造,瞄准核心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强化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工作协同,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将青年政治的共性特质,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交融契合,促进精神成人与专业成才相得益彰。具体而言,学生工作应坚持和秉承以下理念:一是坚持育人导向。发挥好学工系统直接面对学生的组织优势和体系优势,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二是突出价值引领。着重强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协同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岗位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统筹规划、协调推进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三是勇于改革创新。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工作内生动力。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思政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一是扎实推进思政实践。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优化实践资源,拓展思政实践平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校内勤工助学单位、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党团先锋站、青年众创基地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公寓服务、社会工作、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完善支持机制,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思政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二是协同推进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青年学生。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推广展示一批典型案例,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院一品”项目。建设美丽校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三是创新推动网络思政。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强工作统筹,建设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信息管理和学工系统共建互享。强化网络意识,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拓展网络平台,大力推动“山青易班”建设,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网络内容,开展“网络文化节”“网络育人优秀作品展示”“网络文明进山青”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优化成果评价,逐步建立健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思政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思政序列职务职称评聘条件和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实施“辅导员网络思政培育支持计划”“山青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守护好山青网络精神家园四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加强知识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学校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继续深化“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利用网络、微信、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示范中心”建设水平,加强预防干预,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着力培育山青学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五是切实强化岗位思政。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努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健全学生工作依法办事、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学工系统岗位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思政的内容和路径,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引导学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加强学工队伍管理,提高育人能力,严把辅导员招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选聘政治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学工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学工育人示范岗”,引导学工人员用良好的管理模式、管理行为和热心服务影响和培养学生。实施公寓管理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
  六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学校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