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2018年3月30日)

一、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2012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学校党委在中山市委和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的领导下,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为学校三大核心战略,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开拓创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2016年,学校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同时成为了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省市共建”高校。

(一)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坚持不懈抓好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和党风廉政教育,形成了常态化机制。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学校领导班子累计集中学习44次。做好师生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辨析引导,切实把师生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2.科学决策把握正确方向。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学校于2016年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复审。成立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委员会,完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书”制度。每年召开教代会和工代会,2015年起逐步在二级学院建立二级教代会。完善教职工和学生申诉制度,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制定并实施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学校团委获得2016年度“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3.扎实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和实施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案,明确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细化了任务、责任和路径。成立了师德建设委员会,制定和实施加强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把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首位,推进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着力打造一支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其他党务工作者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我校辅导员2017年在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首次获得奖项。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壮大,成立了学校“新媒体联盟”,对全校30个新媒体平台进行了有效的指导、支持和管理。

4.持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学校2013年召开“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明确了“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向;注重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熏陶师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原创舞蹈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注重特色文化建设,形成了以“思比齐青年公开课”、“名家讲坛”等为代表的品牌活动;“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等研究平台落户学校。注重“家园文化”建设,制作发布反映学校历史、成就以及校友风貌的校级宣传片达10部(条);成立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校友企业(家)联合会”并开展了系列活动。201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暨建校30周年总结”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提升了学校美誉度。

(二)坚持从严治党,筑牢工作基础,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1.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党管干部原

则,制定了中层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办法。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共组织干部4批次36人赴总校跟岗培训。严格干部监督管理,做实因私出国(境)、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管理工作。

2.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注重发挥二级学院党组织作用,建立了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严把质量关。重视以研促建,启动了两期校级党建课题研究立项,首次获得省级思政重点课题立项。

3.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建立和完善公务接待、公车使用、会议差旅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断加强领导干部党性教育、警示教育和法纪教育,有效规范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以校风建设为抓手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三)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推进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学校办学活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2014年,理事会双方签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山学院发展合作的协议》,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共建力度持续加大,学校办学质量和成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具体表现为:

1.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逐步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教育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阶梯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省级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省级优质专业,9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建有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有13个教育部和2个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50名学生考取了国内外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生在国内和国际高水平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奖千余项。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目前基地中以我校学生为主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已有100多个,创造就业岗位逾千个。学校2015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研究生培养稳步推进。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至今已累计招收研究生129人,55余人顺利毕业。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落户我校并已正式运行。

2.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2016年,“计算机应用技术”被评为省优势重点建设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被评为省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省重点培育学科。科研方面,学校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8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六年获得立项。积极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已达6项。学校年均科研到帐经费逾千万元,2017年逼近3千万元。“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及省级研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成立了中山市重要的科技研发机构“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市经济研究院、中山市地方立法研究院、中山市社会发展研究院等为中山经济社会提供重要咨询服务的研究平台和团队相继成立。

3.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于2014年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2017年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调整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事业编制、聘用制、柔性引进、协议制等多种引进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五年来共引进教师138人,其中博士54人,高级职称26人;五年来晋升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40人。

4.服务保障日益优化。扩建现代化图书馆达900多平方米,馆藏图书量达240余万册;建有高水平教学实验室9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2亿元;香山片区近9万平方米的厚德楼、香晖苑和食堂三大主体工程,2.1万平方米的朝晖苑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所有学生宿舍装配空调;体育馆、运动场及校园景观建设不断完善。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 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协议》,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选准方向、抓好重点,创新机制,加快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到2020年,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理工科领域相关学科专业水平明显提升,对全省特别是中山市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到2025年,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成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高水平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及技术创新基地,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及技术支撑。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任务是: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省市共建协议及规划、应用型转型发展方案的要求,分阶段层层落实各项建设任务。一是从体制机制改革、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平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后勤保障建设等方面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进;二是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助推省市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三、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学校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学校进入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期,学校党委要进一步明确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设计,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把方向、保平安、促发展。具体为:

(一)立足地方,全力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持续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生学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化出成果。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引导教师把知识传授同价值引领融入到每门课之中。扎实推进共青团改革,构建学生党建、团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工作格局。

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构建对接珠三角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二是提升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进一步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的新机制新模式;四是构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继续抓好与总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提升培养质量;推进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努力创造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条件,积极争取硕士授予权。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积极融入中山市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中德合作办学项目”,构建符合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需要的开放办学格局,为地方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学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构建以理工类学科为重点,人文管理类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加强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着力推进校级启动学科和培育学科建设。

推进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创建一批省市级的科研服务平台,重点推进“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以“中山市经济研究院”为基础,依托工商管理学科,整合校内人文社科类研究平台,探索成立“中山市经济社会研究院”。着力建设大学科技园,使之成为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重要基地。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激励机制建设力度,鼓励更多教师脱颖而出,在不同领域发挥所长。

3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为学校建设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撑。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做强高层次人才双聘工作,柔性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学者、行业精英等高端人才到校工作;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汇集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组建至少6支科技创新能力卓越、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二是着力引进100名重点建设学科所需的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的优秀博士。

加强师资培训培育工作。一是大力鼓励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访问进修;二是建立省级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学科领军人才;三是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畅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引入渠道,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进行项目合作、挂职培训和实践锻炼,增强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4以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激发学校发展内在活力。

健全和完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政府+名校”办学模式的优势,理顺学校与外部的关系,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

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加大机制改革力度,抓住用好政府下放的自主权,积极推进人事、教学、科研、资产、财务与后勤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与时俱进完善学校章程,加强依法治校建设。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二级单位的办学活力;强化各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建设,加强制度执行与监督,努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塑造师生精神家园。

深入实施“文化兴校”战略,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和学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发扬校训精神,引导师生将个人成才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支持各类文化研究平台建设;深入挖掘“家园文化”内涵,加强校友工作。

6、以服务保障体系为支撑,为师生成长和进步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积极稳妥推进基建项目,做好各类修缮工程,拓展师生休闲和锻炼场所,加强饭堂标准化建设。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资源共享。以师生满意为标准,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保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学校党的建设

1、坚持管党治党,进一步发挥学校党委和各党总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

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共同发力,统筹推进党建各项工作。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强班子建设,着力提升领导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群团组织等的领导和支持,努力营造全校上下同心同向同行的良好氛围,更好推进党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加强思想建设,进一步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一是要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二是要着眼于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强化师生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嵌入到师生的学习和工作中,融入到校园日常生活里。推进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的坚强阵地。

3、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营造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

坚持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建设;宣传工作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中心、把握大局、点面结合、精准发力;加强新媒体建设和管理,做强全校宣传矩阵。加强平安校园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一方面,要落实党委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学校纪委的监督责任;进一步严格党纪要求,建立健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警示教育。广大师生党员和干部要带头践行务实开拓清廉的干部作风、爱生敬业乐教的师德师风、守信勤奋好学的考风学风和爱岗尽责奉献的机关作风。

5、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为学校党的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努力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精心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

6、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激发教研室、科研团队、学生社团等的党建活力;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科学制定党员发展工作计划,严把质量关;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