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编前】自教育思想大讨论全面启动以来,全校各院系、部门陆续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具体实施活动。各单位认真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组织师生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培训、主题班会、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研读重点学习篇目,围绕着“如何对接国家战略和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学科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和分支,或者说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它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它是偏就知识体系而言,而专业偏指社会职业的领域。因此,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例如培养考古学专业学生需要除了考古学以外,还需要历史学、人类学、地质学、文献学等学科的支撑;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例如化学学科不仅利用在化学领域,而且在生物、材料等专业领域也有广泛的需求和利用。
  学科的第二个含义是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偏指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什么是学科建设?顾名思义,学科建设就是搞好学科,使其发展壮大。但具体来讲,学科建设具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要构建科学学科体系;这里的学科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国家学科的基本框架,又可在此基础上融入自身的特色。例如我校历史学学科的构建,就可以融入岩画学、西夏研究、回族研究、西北区域研究等我校自身特色。这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规划和设计,属于顶层设计的内容。二、要搭建学科平台,设计好学科分支及规划,通过一定的载体整合人力及其他资源(如成立学术机构),为学科生长提供条件。三、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学科及学科建设上容易形成几个误区:
  一是将学科等同于专业。学科和专业的构成是不同的。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一是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二是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三是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而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即专业活动的意义表达。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与专业目标的区别表明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是将科学研究等同于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的外延和内涵都大于科学研究,它是包括了人才队伍、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以及管理手段等内容的整体。科学研究是其重要的建设内容。
  三是学位点建设等同于学科建设。
  学位点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学科建设还包含有其他内容。
  学科建设在一所大学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十多年前南京大学首提的“学科建设是龙头”的说法已被国内高校普遍认同和采纳;也有学者提出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的基础。我理解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的魂,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学科建设,就像一个丢了魂魄的人。
  二、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牛鼻子”
  进入新时代,我校发展进入了转型期或内涵建设期,这里有三个重要的观察点:一是办学定位、目标、理念等逐渐清晰;二是学生、专业等“物理形态”数据逐渐稳定;三是学校未来“自主性”发展路径逐渐显现。要更好、更快地完成转型任务,实现转型目标,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如人才队伍建设、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等等;但这些工作似乎是相互分割的;而学科建设则可将这些工作囊括进去,是将一个个糖葫芦穿起来的那根“竹签”,是我校内涵式发展的“牛鼻子”。为什么这么讲?分析如下:
  第一、学科建设与师资建设的关系。
  办好一所大学,关键是人。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大学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缺乏学科建设为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盲目的,短期的,也是缺乏人才吸引力的,同时也是一个平面的而非立体式的人才队伍建设。例如,我们重点发展哪些学科,哪些学科将是今后为学校“挣面子、创品牌”的学科,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完全可以向这些学科倾斜。有了学科和学科平台,就会对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在近年来的引才实践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多年前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流传着“宁要东南一张床,不要西北一间房”的说法,除了待遇因素以外,学科平台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西北高校学科平台少,尤其是高层次学科平台更少。因此有学者讲,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拐杖。很有道理!
  第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专业建设是属于本科教学的范畴,似乎和学科建设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这所大学的学科水平。我们在给高考孩子填自愿的时候,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哪所大学的那个专业好”,这里的“好专业”实际上这所大学最具有学科显示度的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电气专业和能动专业,西北工业大学的“三航”专业等,因为学科建设能够为专业建设提供最基本的要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包含学科最新成果的课程开发等。
  第三、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交叉点即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新课程的开发;二是原有课程根据学科发展而充实和更新;三是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中感悟到的问题加以修订。现在本科教学中最要命的短板之一就是课程资源总量少,优质课程资源少,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专业缺乏学科的支撑而限制了课源的开发。前两方面的内容与学科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后一个问题与学科建设也有关联。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学科建设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可见学科建设是本科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四、学科建设与凝练特色的关系。
  特色是一所大学所追求的目标。没有特色就是没有实力,尤其对于建校历史短、积淀不够深厚的大学,凝练特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但如何凝练特色,凝练特色的抓手在哪里?我理解在于学科建设。“特色”的内涵到底指什么?是师资的特色、管理的特色、校园文化的特色,还是人才培养的特色。这些都可做为大学的特色,但这些特色一则不易凝练,很难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同;二则这些特色缺乏大学应有厚重感。只有学科容易凝练,并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同。例如我校的民族学研究、西夏研究、岩画学、回族研究以及一些针对宁夏及周边地区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可以当作人文学科的特色学科来凝练,容易上手,也容易产生社会影响;而这些东西在是中部和东部地区大学甚至一些著名大学所不能获取的资源。
  第五、学科建设与办学层次的关系。
  加强内涵式建设除了提升教学质量以外,我理解提升办学层次也是内涵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办学层次提升了,社会认同度就高,就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来读书;办学层次提升了,对师资的水平和要求也会随之提升,教学和科研就随之提升;办学层次提升了,我们就会人才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师资建设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就是像我校这样层次的学校和三本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培养目标都是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都强调了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也基本一样。现在我理解的答案应该是学科建设。只有学科建设才能将我们与三本和职业技术学院清晰地区别开来。我们办学是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的办学,也就是说本科教学是具有学科背景的,而三本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非常弱,基本上属于一种技能性的人才培训,是一种不以学科为依托的教学。
  第六、学科建设与学校社会声誉的关系。
  社会声誉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声誉无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学术水平或学术声誉。没有好的学术积淀,人才培养质量就难以上去。因此,大学的声誉最终依靠学术水平来提升。大家通常的看法是:如果一所大学能有三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的话,这所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了。我们要打造高水平的民族大学,什么样的标准才算达到了高水平?我理解如果我校有三个学科在中国民族大学中是一流的,北方民族大学就可以认为是高水平或者一流的民族大学了。综观全世界的大学,没有一所大学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的,甚至一些著名大学“自裁”了相关学科,如哈佛撤掉了地理学,耶鲁撤掉了教育学等。许多的大学的社会声誉是依靠一个单点或若干单点打出来的,以点带面,扩大影,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恕不枚举。
  纵上所述,学科建设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讲,办大学就是在办学科。学科建设搞好了,其他工作就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如果学科建设抓不好,其他工作的推进势必会遇到种种困难,后劲乏力,难有起色!
  三、新时代背景下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再起航”
  伴随学校的成长壮大,我校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这些成绩无不是在紧紧抓住阶段性历史机遇的情形下取得的。通过民族学学科建设历程的梳理,就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点。如果从时间上划分,我校民族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4年建校到2003年,民族学学科处于孕育成长状态,虽然不成气候,但还是为后面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例如1988年学校从南京大学历史系引进了蒙元史专家邱树森教授,在我校工作期间,邱教授带领几个年轻人编撰出版了《中国回族史》、《中国回族大辞典》等成果,成为我校乃至宁夏回族研究的重要引领;同时还编撰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等著述,为我校少数民族史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使得民族学学科建设的“起航”具有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阶段是从2003年到2010年。这个阶段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2003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获批为我校第一个硕士点,我校民族学有了学位点的支撑;二是以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和历史系等学术单位为依托,招兵买马,扩充民族研究队伍,研究队伍的学历层次也在提升;三是开始产出成果。
  第三阶段是从2010年到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2010年我校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成功,使得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框架和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明晰了学科方向,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和积淀,我校民族学学科的学科方向稳固在回族学、西夏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艺术等几个方面,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理论研究三大板块;二是民族学学科队伍初具规模。目前我校能够直接进入民族学学科团队的教师有40人左右,并拥有较高的博士比例,民族学学科团队基本形成;三是学术成果有所提升。粗略统计,从2010年到现在,我校民族学学科共获得3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著作和论文的数量和份量也在提升。从2014年开始,我校民族学博士点的申报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通过民族学学科建设脉络的回顾,从中不难看出在每一次节骨眼上,我校都能够牢牢抓住学科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学科建设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层次、提高了办学水平、充实了办学内涵、扩大了社会影响;当然,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艰辛和不易,痛苦、血汗和泪水。进入新时代,“双一流”建设业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推手,“学科”再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热词”,意味着学科将是影响中国高校结构布局甚至“重新洗牌”的重要因素,意味着学科将是未来高校竞争的聚焦点,意味着学科将是引领高校发展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在此形势下,我校的学科建设也得以再次扬帆起航,尤其是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北方民族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民族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几代北民大人的夙愿和梦想,是能够载入北方民族大学史册的大事、好事、喜事,也标志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进入了新时期,这既是现实机遇,更是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