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升课程育人的质量与实效








统一思想、 明确要求 理清课程育人的工作思路和推进策略

中小学生的理想信念、 爱国情怀、 品德修养、 奋斗精神、 良好行为, 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必须要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落实。区教委制定 《石景山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行动计划》 , 从学校德育的目标、 内容、 途径、 环境、 保障等五大方面对德育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和体系构建。

课程是承接德育目标、 承载德育内容、 指导德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区教委将课程育人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领域予以深入推进。在工作中明确了四项策略: 在课程建设上, 要注重国家、 地方、 校本三级课程相互呼应; 在实施途径上, 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等多种渠道并重; 在资源开发上, 要注重学校、 社会、 家庭等多方资源兼顾; 在工作推进上, 要注重德育、 教学、 课程、 科研等多部门联动。四项策略的提出, 确保了课程育人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确保了学校课程育人的质量和实效。

强化管理、 健全体系系统化落实三级德育课程

国家课程确保落实课时, 深化学科德育。 《道德与法治》 《思想政治》 是国家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国家德育课程, 在整个德育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区教委坚持每年通过调研、 视导、 检查、 督导等形式, 强化对课程设置情况的检查力度, 确保各中小学开齐开足国家德育课程。在此基础上, 区教委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这一育人主渠道, 从 “德育科行政指导、 基教研中心业务指导” 双线推动对 《北京市基础教育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的学习、 贯彻与落实, 让语文、 历史、 外语等学科培养学生慷慨昂扬的爱国情感、 骄傲自豪的民族认同、 振兴家国的社会责任; 让数学、 科学、 技术等学科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 让艺术、 音乐、 美术等学科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品位、 高雅文明的艺术素养、 传承经典的文化自信;让体育、 心理等学科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以人为本的人文素养, 从而落实全员育人、 全科育人的教育理念。

地方课程注重区域实际, 打造精品课程。一是立足养成教育, 开发 《养成教育》读本。面向全区中小学发放, 便于学生自学领会和教师参照借鉴。二是强化家庭劳动, 开发 《生活实践》 学习任务手册。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家务劳动的过程中进行相关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实现多科联动、 多育互动、 多能共生。增强学生热爱劳动、 热爱学习的意识。三是搭建活动平台, 开发模联、 少年说等活动课程。以课程的思维推进德育主题活动的开展, 不断深化教育实效。主题的选定、活动的设计, 既围绕当年德育热点, 又紧扣核心价值观要求; 既注重不同学段、 不同形式的各有侧重, 又注重学段间、 形式间的一脉相承和递进衔接, 使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更加具有系统性、 针对性和趣味性,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校本课程强化审批管理, 形成课程体系。区教委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文件要求, 制定了区域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相关指导意见, 明确了课程建设、 教材开发的要求。特别是宪法修订后, 组织和指导学校依据新修宪法精神开展对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 对学校校本课程出台 “退出机制” , 确保正确的育人方向。

为提高学校德育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区教委于2010年申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 并于2013年出台了 《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系统思维和课程思维, 引导学校准确设置德育目标, 合理编排德育内容, 系统开发德育课程, 建立健全并不断扩充、 丰富和完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目前, 全区各中小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如: 苹果园中学提炼出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 “美好教育” 理念, 将立德树人贯穿在学校 “美好教育” 德育课程体系中, 推进国家、 社会、 个人3个层面21门校本德育课程; 北京九中分校围绕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从家国情怀、 社会责任、 个人担当三个层面开展九大系列德育课程;爱乐实验小学按照礼、 乐、 射、 御、 书、 数“六艺” 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旨在培养有知识、 有见识、 有爱心、 有礼仪、 有能力、 有情怀的 “六有” 爱乐好少年。在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架构下, 如北方工大附校 《小未来养成记》 养成教育课程、 外语实验小学 《我爱博物馆》 社会实践课程、 师范附小 《茶香浸校园》 传统文化课程等校本德育课程也不断呈现、 不断丰富。

聚焦课堂、 精练教师 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是以教研为支撑, 在业务研修中深化教师对德育学科课程标准的贯彻与执行。使德育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落实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形成、巩固与提升。二是以科研为引领, 在问题研究中提高教师对德育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与领悟。从而把握实质、 抓住关键、找准要害,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把握正确成长方向。三是以展示为平台, 在交流借鉴中提高教师对德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把握。进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予以落实到位。

拓展视野、 挖掘资源 为课程育人提供有力支持

着眼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 开发学习任务单。使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拓展学科知识、 提高道德修养、 践行良好行为的综合性平台, 成为落实课程育人的一大重要途径。

着眼石景山区域特色资源, 开发学生学习用书, 为课程育人提供更为丰富、 更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的资源支持和课程依托。

着眼学校家长资源, 积极开设家长课堂。如: 实验小学成立了家长讲师团, 根据各学科育人需要, 聘请家长进课堂给学生上课, 为学生在课堂中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金顶街二小开展 “家长微课堂”建设, 整合家长资源, 打造一批 “家长老师” , 每班每月为学生开讲一节家长微课堂; 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设计 《家长课堂系列主题》 , 从初一到高三, 从开学到毕业, 围绕学生成长的重要节点设计内容,理清家长课堂的开展思路。

完善指标、 评价跟进 推动课程育人各项目标的有效落实

区教委制定了 《石景山区中小学课程建设视导基本项目评价表》 《石景山区中小学课程方案评价表》 《石景山区中小学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石景山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开展课程视导、 指导学校在课程建设中落实育人理念, 开展教学视导、 制定了指导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育人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