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蓦然回首,她说:“我希望女儿学医!”一位医学世家的后代,从“绝不学医”到“希望女儿学医”,从不解到理解,从拒绝到转身拥抱……这是3月7日的南医大本科教育振兴大会上,教学督导林晖教授分享的,一个关于医学与人生的故事。




  “什么专业都可以,但就是不学医!”
  十几年前,女儿报志愿时的这番话仿佛还回荡在林晖教授的耳边。林教授说:“我和先生都希望她学医,但她当时太坚决了,我们也拿她没办法”。
  林晖教授的先生,是曾任南京鼓楼医院院长的肝胆外科专家丁义涛教授。
  他们的家族,可谓名副其实的医学世家。
  丁教授的外公曾任两淮医官,还开设学馆进行中医学教育。丁教授的父亲丁泽民老先生后来专攻痔科,在世时曾担任全国肛肠协会会长。到他们夫妻这一代已经是家族中的第八代从医者,兄弟妯娌八人都从医,其中六人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可是,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他们的女儿又为什么如此决绝地拒绝学医?
  林晖教授的女儿给出了三个理由:
  “医生太辛苦了”
  丁义涛教授长期忙于临床一线工作,往往早出晚归,有时就算回家也带着一身的疲惫,还得查阅医学资料。碰上重症患者,守在病床前几个日夜都不回家也是常事。忙碌到甚至难以相见的父亲,带给女儿对医生职业的最初的印象———太忙、太辛苦了。
  “医生的收入太低”
  即便作为医学领域的领头人,林晖夫妻的工资并不高,对女儿也始终以节俭的生活方式要求。女儿只好通过做家教、担任外语导游,来赚取额外的零花钱,补贴自身消费。2007年,女儿毕业,进入金融行业工作,年薪甚至超过了林晖夫妻二人一年的工资总和。
  “医患关系太紧张了”
  担任鼓楼医院的院长时,丁教授在医患纠纷的调解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不讲理的医闹时有发生,有些患者家属甚至一路跟到家门口,摆出咄咄逼人的架势,严重扰乱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尽管后来得到小区保安协助,闹事者远远就被拦下,但医闹带来的阴影,仍一直在女儿的心头挥之不散。
  拒绝了学医,林晖老师的女儿选择了信息管理专业,后在德国攻读计算机和经济专业,毕业回国进入了金融系统,从事风投等相关工作。蓦然回首,她,选择拥抱医学“但我现在发现,还是医生最伟大,希望我的女儿也去学医!”当女儿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时,林晖老师非常惊讶。是什么,让曾经坚决拒绝学医的女儿,踏入社会十几年之后,居然对学医有了和当年完全相反的态度?
  “因为医生这一职业最能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林教授女儿工作后,常受同事委托:“这个病,还务必烦请您父亲看一眼!”或者“一定请相应的科室专家看看!”。这“看一眼”的请求,正是患者对医生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相较于极端的医闹,社会对医生职业的普遍态度依然是肯定和尊敬。
  当林教授女儿有了自己的孩子,当面对孩子生病的情况,女儿发现手足无措之时,最终帮忙解决问题的还是医生。看到父亲丁教授现在虽然已退出医院领导岗位,但仍然承担着科研、医疗和教学工作,在危重病人的多学科会诊中,丁教授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循证思维总能综合不同科室提出的治疗方案,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病人的宝贵生命。久而久之,从病人到医生,都离不开他了。医生是这样被需要着、被信任着,这一切渐渐让她女儿想法有了转变。“那是一份潜下心来的纯粹。”
  在与常人一样疲于工作应酬之时,父母却从医生的职业中获得了巨大成就感的饱满;当自己逐渐沉浮于尘世的喧闹里时,却看见,父母依旧可以潜心于医学的纯粹。
  为了能把重症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丁教授和他的团队往往需要解决一环套一环的医学难题。尽管辛苦,但攻克难关之后,回家讲述时所由衷表现出的那份骄傲和成就感,也让女儿看到了医生辛苦之后的另一面。不断探索,遇见难题,解决难题,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医学,就是这样一门有意思的学科。
  年少懵懂时,看到的,是辛苦,是劳累,是高压工作与低收入的不成正比,是医患矛盾的尖锐;阅半人间世后,看到的是医生的社会价值,是病人以命相托的信任与尊敬,是潜心于医术的纯粹之境,是挑战与成就并存的饱满生活。原来,医生的职业生活早已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满足了一个人的最高层次需求———自我实现。
  所以,那个拒绝学医的她说出了:“希望我的女儿也去学医!”愿南医学子,终不悔学医“太多医学生是遵从父母意见才选择的学医,而我希望他们在入学之后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个职业的意义,树立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培养对医学的兴趣。”林晖老师说。这也是她讲述女儿故事的初衷———只有真正认识医生职业本身,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要我们学医。
  人文教育在培养医学生中很重要,让医生学对职业有自豪感,只有热爱和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对医生职业本身的崇敬、对生命的敬畏、一颗博爱之心、有温度的沟通、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五点是我希望医学本科教育能够带给学生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