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陈健:走出小圈子





  商学院副教授陈健,像很多知识分子一样,总戴着一副金属边的眼镜,眉目端正,看起来温和谦逊。
  2018年末,陈健的履历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熟悉他的人都觉得实至名归,陈健却说,取得成绩都是因为前辈专家打下了坚实基础,自己只是“赶上了很好的机会,作了一点点渺小的贡献”。
  两个“爱好”
  陈健所说的前辈里,有一位是威斯康辛大学教授汉森。多年前,陈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素不相识的汉森教授发了封邮件,询问一个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让他惊讶的是,这位声誉卓著的汉森教授很快回复了邮件,详细解答了这个相当初级的问题。每次与汉森教授通过发邮件进行学术探讨,都感到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会升华很多。这件事给了初出茅庐的陈健以极大的鼓励。“大学者离我们很近,就看你愿不愿意交流。”直到现在,陈健都保持着爱提问爱交流的习惯,一旦有不懂的问题,他一定想方设法找到学者本人,尽量当面请教,或者发邮件打电话,坚持把问题弄清楚。与前辈和大师的面对面交流,让他受益良多。
  陈健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爱听批评。每当带着学术成果在专业领域内宣讲,他最喜欢的就是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批评。“批评的人越多,你改进的可能性越大,将来就可能形成更好的学术成果。”陈健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曾经与导师合作撰写了一篇题为《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的论文。为了写这篇文章,他几乎是“死了一次”,历时一年时间,阅读上百篇英文文献,反复修改十五遍,与导师和同门多次交流,自认为已经相当完善。在一次学术会议上,陈健分享了这篇论文,让他意外的是,有同行专家提出了很多他没想到的问题,就像科研之路上忽然出现的小路,启发了他很多新的想法。后来,这篇文章在经济学顶级期刊《经济研究》上发表,被广泛引用和索引转载,给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底色。也是从那时起,他迷上了“开会”,只要是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他都尽可能挤时间参加,也极力推荐其他青年教师参加会议。“与同行交流本身就是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不能封闭于小圈子,观点的碰撞是创新的重要来源”。
  陈健是个几乎没有假期的大学老师,连周末都忙得团团转。近几年,随着知名度越来越大,除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之外,他的各种社会服务工作也越来越多,参加各种行业论坛、与业内专家会面交流、为企业提供咨询和讲座,担任多个期刊的审稿人……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就连约个朋友都经常两次三番改时间。但是陈健仍然乐此不疲。这些事务虽然分散精力,但也带给他各种灵感和启发,是闷头读书无法比拟的收获。
  两次“转向”
  在专业学习上,陈健有过两次重要的“转向”。
  刚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时候,陈健是工地上一个埋头苦干的“小技术员”。干了三年,再熬一年可能就做项目部经理了,他突然感到仿徨,问自己:这是不是我想要的青春?
  怀揣着对未知理想的探索,他考取了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三年自由的学习环境,他养成了大量阅读文献的好习惯。毕业后,留校。生活到这儿,似乎可以圆满安逸了。但是,陈健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又对经济学产生了满腹好奇。为了满足“好奇心”,他苦读了四个月,读了“两麻袋的文献和书籍”后,30岁的陈健,被南京大学商学院录取,师从国内知名的房地产研究学者高波教授。从土木工程跨到管理科学与工程,再从管理科学与工程跨到应用经济学研究,专业跨度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有挑战性,但是总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他。
  “南大的读博经历,对陈健来说,是“一张纸,一层皮,一座山”。为了攀爬学术这座山,捅破学术研究方法这层纸,陈健“掉了一层皮”。入学第一年,他始终摸不到作学术的方法,总是感觉有一层纸隔在那里,冲不进去,也跑不回来。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早上6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他都待在博士工作室里,除了读文献,就是建模型。为了躲避学校要求到点熄灯的例行查岗,陈健练就了一身和保安斗智斗勇的好本领。这个蜕皮蝶变、不断爬坡的学术训练过程,异常艰辛。”
  发出第一篇《经济研究》开始,投往《金融研究》《财贸经济》《经济评论》等高水平CSSCI期刊的文章也被录用发表,部分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要,以及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索引转载,也被光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浪网、网易、凤凰网、和讯网、东方早报等媒体广泛摘录转载。多次就住房问题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在CCTV-2央视财经频道、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公共频道播出。逐渐开始有CSSCI期刊甚至SSCI期刊邀请他做匿名审稿人,很多期刊或报纸也邀请他做特约撰稿人,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醉心学术
  在他的生活里,除了教学、科研、家庭、社会服务,几乎没有别的内容。
  陈健的手机备忘录里,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看到市场有新动向新趋势,或者突发而至的灵光闪现,他就马上记下来备用,思考如何结合理论知识解释现象,提炼观点。即使偶尔看个电视,他也忘不了对接理论。看到“大力培育住房租赁市场”的新闻,陈健立刻就会想到,租赁住房和购买住房的最优比例是多少呢?这方面研究是不是行业空白?对专业的痴迷影响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房地产经济与金融方向的知名专家,陈健在房地产投资方面,深得不少朋友信任,经常会被问到买不买房的问题。他总是先抛出一个理工科思维的严谨声明:“我只能提出预测的趋势性,不能保证预测的准确性。”然后开始从各个层面分析房地产可能的趋势,滔滔不绝,不厌其烦。一旦涉及到专业,他就一改平时低调寡言的样子,显得神采奕奕,能言善辩。“我就是三句话不离专业”,他笑称。
尽管信任他的朋友都因此受益,但陈健自己却从未想过走靠房地产致富的路子。“我们工薪族能有套自己的房,空间能满足使用,就不错。工薪族只能做到这一点”。
  在商学院,陈健承担了《房地产估价》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两门课。他是学生喜欢的那种老师,喜欢脱稿讲课,总是能结合丰富的案例,展开讲述很多前沿的知识内容。为了讲清讲透,他总嫌课时不够多。
  在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的业绩。2017年获得山东省第三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实现我校在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零的突破。2018年获得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还获得了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2012年会最佳博士论文奖。
  陈健还为多家期刊审稿。这个工作虽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但能让他接触到学科前沿知识,在他看来也是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2017年底,陈健获评为CSSCI期刊《经济评论》“优秀评审人”。颁奖词中提到:“您精深的学术造诣、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是《经济评论》发展的动力源泉;您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卓有见地的评审意见,让作者和编者由衷敬佩”。这种认可给他带来了成就感,也激励他更努力地在学术道路上探索。
  陪伴孩子、在家做饭,是陈健在工作学习之余的休闲时光。他只要有空就亲自下厨,给孩子留下“家的味道”。炒菜、烤面包、做包子、手擀面、馅饼、他无不擅长。看着家里人吃得高兴,他也觉得高兴,这是专业之外的另一种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