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深度解读:优质校,这样建!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学院赶上了山东省优质校建设这班列车,这是众志成城的结果,也是继往开来的成绩。5月22日,我院隆重召开了2018-2019学年表彰暨优质校推进大会。学院特别组织召开这次大会,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目标,对优质校建设进行安排布置,同时广泛动员大家参与其中。全院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全力,齐心协力搞好优质校建设。经过三年建设,进一步夯实办学实力,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更加优良,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研发能力明显加强,成为理工类优势专业一流、实训环境一流、信息化水平一流、治理能力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品牌优质高职院校。


  会上,优质校各建设项目的15位负责人走上了演讲台,晒出来了“任务单”,对优质校建设的方案和要求进行了解读和宣讲,各建设方案站位、标准、境界高,目标、措施、责任实,在未来三年将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优质校建设。



  体制机制建设 

  4 项工作 14 个任务点



  建成1个省级骨干职教集团(产教联盟)。 “厂中校”“校中厂”17 家。 

  建成2个省级以上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培育完成2-3个省级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和企业认定项目。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5个特色二级学院。 

  多方共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心。推动建设山东中德学院及跨企业培训中心。 

  建成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学院、澳大利亚分校、泰国分校和“孔子六艺学堂”。 

  突出党建引领, 建立“双带头人”机制。 

  推动章程深入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现民主管理。 

  坚持开放办学,推进学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科学规划岗位设置,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绩效工资制度。 

  深化制度改革,整合配置学校教育教学资源。 

  优化基于学分制的专业课程体系 

  完善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选课制,建立学分绩点评价机制。 

  实施弹性学制。 

  升级改造教学管理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流专业建设

  6 项工作 17个任务点



  建成12个专业群;建立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3+2本科相互衔接的专业体系。 

  建成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品牌(高水平)专业群5个。 

  建成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达到5个。 

  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20项,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获奖50项。 

  开发国际化课程81门。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0门;开发国家级出版社教材10部,省级出版社教材20部。 

  深化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学生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项,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0项。 

  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建成省级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建成创新创业协同育人训练中心18个。开发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25门,建设创新创业慕课3门。 

  建成国家级双师型培养基地1个,海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国内“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0个,与企业共建“企业教师工作站”50个。 

  引进或培养博士或正高级职称人员30名;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含行指委、教指委)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5名;培养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6名,引进校外专业带头人20名,培养骨干教师110名;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2%以上。 

  培育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名师工作室。 

  完成30个校内实训中心的优化改造(扩建升级)并实施运行, 100个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中心3个。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7项工作 17个任务点



  与企业共建“企业教师工作站”50个;国内“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0家。 

  培养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110名,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2%以上。 

  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含行指委、教指委)2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5名。 

  培育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山东省技艺技能传承平台;培养和引进博士或正高级职称人员30名。

  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专业群带头人55名,培养行业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6名,面向校企合作企业聘请20名校外专业带头人。把15名二级院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党建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 

  与企业共建4-5个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从企业上聘请首席专家5人。 

  100名教师境外培训,450名教师完成各级各类培训。建成15个教学创新团队。

  每年举办2次教师师德教育专题培训讲座,评选学院师德标兵30名。 

  建成1个智慧教室,建立专家资源库、数字资源库和纸质图书资源库。 

  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建设 



  6项工作 18个任务点 

  建成综合性公共实训平台。 



  校企共建省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4个。

  优化符合省级标准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5个,与行业企业共建10个技术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与企业合作共建院士(博士后)工作站1个。柔性引进或培养博士学位或正高的高层次人才30人,开展高水平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6次。 

  争创省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实现科研成果转化60项。 

  建设10家社会培训机构,为行业企业进行培训服务70万人日。

  开放学院天工园AAA景区和非遗馆,共建2所社区学院,开设25门社区教育课程。

  国家级教科研课题立项3项(含国家级学会),省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立项30项(含省级学会),市级(含院级)教科研课题立项120项。

  省级教学科研(含软科学)成果奖(含省级学会协会)7项。

  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450项。完成行业企业委托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各类横向课题50项,维护或实施智能制造、光伏、电商等精准扶贫服务工程项目80个。 

  依托中国科协信息服务中心,服务企业数量达到1200家,校企联合申报知识产权成果70项,成果转移转化率达到50%以上。

  济宁知识产权学院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90人,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120例。



  创新创业教育建设

  5项工作 26个任务点



  建设18个创新创业协同育人训练中心。与1-2个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

  开发与专业紧密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25门;立项建设3门双创教育通识课程和专创融合慕课。

  建设省级创新创业教研教改项目1个。建立50个以上创新创业社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00个以上。

  省级双创大赛获奖20项。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项。 

  开展创新创业专题讲座30次。开展教师创新创业校内培训300人。30人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聘任30人以上兼职创业导师。聘任200人创业导师。

  组建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企业管理体制创新培训1000人。科技创新培训1000人。

  孵化中小微科技企业230家。组织师生申报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450项。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建设

  4项工作 14个任务点 



  建设云管理平台和云数据中心,存储容量达到150T;通过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评估验收。 

  开发功能齐全的各类工作流程50个。

  建设综合数据分析子系统、数据挖掘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和数据质量管理子系统,形成校情分析、学情分析预警的校本大数据平台。

  完成230个多媒体教室的升级改造(含云桌面终端230个);

  建成智慧教室5个。建成智慧云课堂教学平台,为教学改革服务。

  混合教学常态化应用的课程比例不低于30%,评选50个信息化教学优质课堂和典型示范案例;

  建设5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30门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100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完善9个院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成10个模拟仿真实训软件。

  教师参加参加国培、省培、教学能力大赛等信息化培训不少于60人次,教师信息化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建设教师教育技术体验训练中心;教师获省级各类教学大赛(含行业、协会)奖励30项;教师获国家级各类教学大赛(含行业、协会)奖励8项。 



  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 

  8项工作 21个任务点



  招生国际学生400人。实现输送学生出国深造180人。

  实现300人境外实习就业,其中30人赴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培训、实习就业。

  输送参加我院培训并赴海外就业社会人员1000人。组织90名以上学生服海外合作院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800人。 

  成功申报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在校人数达500人。结合国外优质资源编写本土双语教材4本。建设20门双语课程引入或制订81门课程标准

  完成100人境外培训。引入21名优秀外籍教师及专家具有国(境)外学习、研修的教师比例达到25%以上。建设2个国外师资培训基地。 

  开展三届孔孟文化节,培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师生累计6000人日。 

  实现学生前往澳大利亚分校学习。吸引泰国学生前往分校学习,累计培养培训泰国学生500人。 

  建设完成德国分校。建设完成山东中德学院。 

  召开二次年会,吸引10个以上学校或单位进入专指委。 

  建设完成中澳国际学院。 



  “四个课堂”联动项目建设 

  3项工作 10个任务点



  创新“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加强德育为先的综合素质模块建设。 

  全面落实并开展“六个一”活动,编写指导规程和校本教材。 

  建成浓厚的环境育人生态校园,举办各类文化育人活动,提升学生校园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 

  全体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培养能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专业辅导员队伍。 

  发挥党支部模范带头作用,健全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合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四个课堂”联动育人队伍。 

  发挥信息技术在“四个课堂”学分制改革中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各模块正常运行。教学过程动态管理科学、规范。推进课程的共享与学分互认,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四个课堂”育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院“四个课堂”联动育人质量的稳步提升。 

  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管理教育新模式,充分利用学院信息化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成果,加强育人环境建设。



  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 

  3项工作 13个任务点



  形成较为完善的基于现代质量理念的质量文化环境与功能。 

  颁布质量行为制度文件(质量手册)。

  形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院质量文化。

  成立三级质量管理组织。

  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诊改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网络化质量监控体系。

  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性诊改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五个层面完成一轮自我诊改。

  完善“第三方评价”基础上的质量报告机制。

  完善人、财、物相关支持政策。

  不断完善学院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整体架构及要素构成。

  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完善的目标体系。

  建立先进实用的标准体系。

  建立基于全面数据分析的校本质量管控平台。



  特色文化建设 

  4项工作 20个任务点 



  建成文化雕塑园。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优化建设。

  举办2次省级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举办3次非遗进社区活动。建设教学楼阅报栏8个。

  完成全国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申报。将学院院报、院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对学院特色核心文化,深挖内涵、凝练典型经验,进行统一策划、宣传报道。与省市官媒合作,对学院特色核心文化,深挖内涵、凝练典型经验,进行统一策划、宣传报道。

  大型工匠精神教育活动4次,专业文化体验活动24次。形成相关研究报告12项、11大类《专业文化与职业规范》系列教材等成果。 

  国家正式出版物《匠心职教》。 

  设立21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发传统技艺网络资源课10门。 

  打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有影响的科学研究中心,大型学术交流研讨会2次,学术沙龙活动8次,研究论文20篇,相关学术成果出版物2部。

  出版《晨读论语5分钟》校本教材1本。微课视频20个。

  全院开设“国学经典”必修课,及传统文化选修课10门;编辑出版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4本。

  出版红色文化教材1本。建成验收思政课省级精品教资源共享课。

  建成中华吟诵传承教育研究院。 

  建成省级科技教育基地,省级科普基地。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建设计划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