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知识分子最应有奉献精神

□ 评估中心   陈维多

知识分子最应有奉献精神。
因为,知识不仅是财富、力量,更是责任。奉献,有各种各样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其实质,乃是一种胸怀,它使人摆脱浮躁,拥有远见。
这是我们从黄大年、李景富两位知识分子身上获得的感悟,也是当今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都有必要时刻反思的准则。“知识分子”四个字,不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简单组合。
黄大年,不为名,不为利,不图安逸生活,放弃高新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到母校,用七年时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誉的背后是拳拳的报国情怀,他用行动践行了如何爱国。
李景富,不向困难低头,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虽已七十有五,用40年时间,培育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番茄品种27个,打破了国外番茄品种长期对中国的封锁。李先生成绩的取得,实现科研报国的梦想,他用自身的作为,阐释了为师的真谛。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全世界的企业都在担心这一点。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人们对“创新”的渴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对“财富”的追求。不仅因为财富的积累越来越有赖于创新,而且,创新者生存正在成为新的竞争法则。如果失去了创新能力,哪怕是跨国巨头,也很可能在短短数年间从辉煌的顶峰轰然坠地。
无论是黄大年还是李景富,他们是为科学研究注入生命“基因”的典型代表。确保他们始终保持旺盛创新能力的“成功基因”又是什么呢?
是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走进这个群体就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精神气质。
然而,仅有精神,创新的大门也不会自动开启。
黄大年,李景富的成功,在于找到了将精神力量转化到创新能力的途径。在前行的道路上,他们都甘愿做团队同伴前进的垫脚石。这是一种最朴实无华的贡献。在利益纠葛的现实生活中,在可能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时,做到这一点,需要过人的品质。
正是在他们营造的这样氛围中,他们既能获得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视野,又能拥有从原点起步的从容不迫。由此,创新不再是好高骛远口吐莲花,也不再是闭口空想的无本之木,而是水到渠成的生活常态。
“强国需要,我的使命”,使命感正是黄大年、李景富团队肯于奉献,甘于奉献的付出,也是他们成功的基因。
衡量一个人是否配得上“知识分子”这个称号,不仅要看其知识是否渊博,也不仅看其是否有指点江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摆脱一己为私的心理纠缠,拥有心怀天下的气度,这样才能敢为天下先。
李景富就是我们身边的黄大年,他们为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