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中国胃镜之父” 杨英福




  杨英福(1906—1982),浙江诸暨人,我国“胃镜之父”、著名消化系专家,兰州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和第一、第二医院的主要创建者,甘肃省现代医学的重要奠基人。杨英福1932年考入上海医学院。1942年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成立后,时任天水铁路医院院长的杨英福,只身来到兰州,任西北医专讲师和兰州中央医院 (现兰州军区总医院前身)主治医师。1946年,杨英福被聘为刚刚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同年,杨英福考取了留学美国的进修生资格。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杨英福不仅认真学习了二战以后国际胃肠病学的最新进展,他还特别钻研了当时由W.L.Palmer和辛德主持的胃镜检查术。1949年1月,他回到兰州大学医学院任内科教授,并于1949年出任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
  来到西北边陲后的40多年间,杨英福先生谨遵校训“正谊明道”,不计功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荒凉落后的兰州创建起一所现代化医院,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上世纪50至6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倒数几位的甘肃,消化系疾病诊疗、尤其是胃镜的诊断治疗水平却走在全国前列。
  1951年,杨英福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成立后首届中华医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胃镜检查及其诊断价值”的学术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同名论文1953年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经查证是我国最早关于胃镜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从上世纪50年代起,杨英福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坚持消化系疾病和胃镜研究。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甘肃省人民医院相继创建了胃镜室,普遍开展了胃镜检查和研究,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并形成了紧密的协作联系。1972年,刚刚恢复工作权利的杨英福教授,择录翻译了《胃癌早期诊断》等数万字的国外胃肠病研究最新资料。他多方奔走,终于购置了日产纤维胃镜,使兰州地区的胃镜检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杨英福的儿子何亚平回忆:“父亲经常教导我们,现在社会安定,国家急需各类人才,你们赶上了好时候,不要辜负了这个好时代。”
  在治学过程中,杨英福始终不忘“人不能之吾能之,方为可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首次提出了“溃疡饮食”的学术概念,并出版了 《应用胃肠病学》《内科疾病诊治手册》、翻译了J.R.Twiss,E.Oppenheim英文原著《肝、胰及胆道疾病的处理》,并附操作方法。
  作为一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他还将“人不能之吾能之,方为可贵”的理念贯穿到医院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出医院要有重点,科室要有特色,个人要有专长,倡导医护人员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老院长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相当有远见的,1955年在他的提议和支持下,我院首次开设了中医门诊,可谓开创了我省中西医结合事业之先河。”我省名中医刘东汉回忆,学西医的杨英福对祖国传统医学非但不排斥,还有着超人的远见卓识。
  在临床诊疗中,杨英福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选派西医医师外出学习中医,遇到疑难杂症,要请中医会诊,开创了甘肃省中西医结合会诊之先河。
  1949年,杨英福出任现兰大一院第一任院长,当时,省内乃至国内都没有可资借鉴的医院管理经验,杨英福根据在美国留学时看到、学到的医院管理模式,依据自己当年在上医学习的经历,首先从建章立制着手,对医院每个科室、每个诊疗环节乃至病房管理等细节,都一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杨英福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多学科会诊制度、疑难病例多学科讨论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基础医疗管理制度,并大力推行值班、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消除了医疗隐患,首创代理主治医师制度,克服了医疗工作中秩序混乱的现象,激励了工作热情。同时,每个周末都在医院举办学术交流会,要求每个科室、每个医生每周或每月至少举办一次业务讲座,在全院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这些规章制度为医院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沿用至今。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杨英福的真实写照。从1949年任院长,到1982年去世,杨英福在兰大一院任职33年,期间,他的6个儿女中有4人学医,其中3人考取了兰州医学院。但他从未利用职务便利,安排自己的子女来医院工作,子女上学也全部住集体宿舍,没有任何特殊照顾。
  时光如梭,年华似水。杨英福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心系患者病痛并毕生奉献于临床一线的医者情怀,紧追时代前沿以竭力开拓发展西北乃至中国胃镜诊疗技术的精医实践,在今天仍然教育、感染、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