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岁末 · 晒晒我的2018


  2018年即将过去,你在这一年完成了什么呢?用笔记录、用脚步丈量、以心体会,搭上2019年的列车继续前行……
      我爱阅读
      对于文学院的黄华来说,这一年来阅读的三十几本书,是他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读书绝对不是枯燥的过程”,从小他就乐于在书中寻找乐趣,在大一进入中文系后,出于专业研究的需要,他便阅读了更多文学类的书籍。即使每一天的时间被社团活动和学习、工作填满了,但他仍会给阅读留出时间。“学,思,行”是黄华的自小接受的教育,他对此的理解是,无论是学习还是思考,都离不开问,多问常问才有收获,通过问,使人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从一个“点”努力变成一个“圆”。而这个过程中,他选择向书问,“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第二遍精读,第三遍摘抄和总结”,这便是他“问”的方式。在这个信息获取途径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在读书过程中真正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在黄华眼中,阅读带给他的满足感是其他事物不可比拟的。他喜好政治历史以及社科类的书籍,别人觉得晦涩难懂的,他反倒十分感兴趣,“生活被各种事务安排得满满当当,视野就该尽力触及未知的世界”。

      在旅行的路上
      财经学院金融1612的周玲慧是个热爱摄影、热爱旅行的安徽姑娘。领略过上海的繁华,感受过东山岛的安宁,2018的她开启了难忘的青海甘肃之行。启航于兰州,沿着既定的旅行路线,用7天的时间行走过了12个景点,她一路看过风景,一路写着旅行笔记。行过荒漠草原,踏过四季小城,看过丹霞地貌的鬼斧神工,她说,一路上看过最美的景点是青海湖:“原本最期待的是茶卡盐湖,反而青海湖圈了粉,是最大的惊喜,在里面待一天都可以。”她亦为旅途中戈壁的茫茫而感慨:“在车上坐着往外看,茫茫一片,人烟稀少,抬头看天,云一大片一大片的,大得出奇,这是南国没有的景观。”
  旅行让生命丰富,她真切感受到世界之大、世界之美。她有自己的方式:去景区就看美景,走小城就看人文,到大都市就去参观各类展馆、博物馆,体味那些沉淀的历史。
  明年的她希望趁着寒假,去北国看冬。在旅行笔记里,周玲慧说:我的愿望是在27岁前走遍全国。

      在台交流学习中
      文学院中文1712班的张竞璇想趁着年轻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自己尝试不同的路,感受不同的氛围。”2017 年,她从山东来到厦门求学,2018年,她又争取到了赴台湾交流学习的机会。
  跨越了海峡的距离,她感受到了不同的教育氛围。自由谈论的课堂、思想碰撞的小组合作、藏书众多的“小”图书馆、从右往左的竖排繁体书,让人有一种穿越了的错觉……她说:“在大陆我们以老师授课为主,更重视课程基础知识的教授,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考和发问的时间相对少。在台湾更多的是思考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
  美食、风景、温情让她感受到了台湾的脉脉律动。在她的眼中,台湾的生活节奏很慢,“你会从身边人口中听到熟悉的闽南语调,调子轻缓缓地流淌在空气中”。
  她在忠孝路口、阳明山和基隆的海边留下了她的足迹;看台湾城市里灯火通明的街道,摩天的高楼;握着人手一杯的奶茶与朋友闲逛。从基隆到宜兰,从莲花到台东,从高雄到台南,从有趣到有味道。她体会到的不仅是独特的风景和美食,更是台湾的人文风情。尽管是一个人,但她并不觉得孤独。台湾,在她眼中是一个需要用生活细细品味的地方,一座浓厚闽南味、与祖国紧密相连的海岛。
      我是校庆志愿者
      对外国语学院的苏润来说,2018很幸运遇上集大百年校庆,也很幸运成为1500多名校庆志愿者中的一员。
  苏润七点一刻到岗位,七点半已经有一些校友进入校园。虽然早就对校庆当天的盛况有所期待,但校友的热情还是让她十分惊讶。在尚大楼下负责定点引导的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接待了众多返校校友。有的校友带着妻儿请她在集大标志性建筑前为他们合影留念;有的校友怀念以前的老师和学院,请她帮忙指路;也有自行返校的校友,在她的指引下到达尚大23楼的观景平台,一览母校近年来的变化与风采……虽然一站就是2小时,休息完又匆匆赶回岗位,付以志愿者的标准笑容和礼貌引导,但是苏润觉得“百年校庆,百年一遇,这一天充实的服务都是以后珍贵的大学回忆”,想来所有的汗水和努力都是值得付出的,而且“校友们难得回校,我想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他们”。
  这不仅是苏润的集大情怀,也是每一位校庆志愿者的心声:展示集大人不变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