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关于进一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思考

全国教育大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用九个坚持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现结合高等民族教育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本人的认识和思考。

一、贯彻落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及系列讲话精神

在高校的四大职能发挥中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同时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高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所以,作为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的教师应肩负起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一)科学研究要服务中心工作,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经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观照现实,及时有效地回答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社科界必须始终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更好地展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和价值。持续深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持续深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持续深化重大实践经验总结。

(二)创新与丰富高校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大力提倡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方法创新。新时期,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是科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不变主题,更是深化实践、发展经济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要求。因此,当前的学术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并结合实际情况,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科学拓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研究领域,实现理论和方法创新,鼓励引导产出原创性成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要坚持突出特色,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品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着力建设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学科体系。要大力加强对全国有影响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建设,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

(四)准确把握新时代社科工作的重点任务,更好地发挥“思想库”作用。要瞄准主攻方向,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开展全方位、分领域研究,力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以科研育人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结合我校实际,具体思考如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在课程教学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环节,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和国家观。已毕业的几名研究生均已获得国家奖助学金。

(二)立足青海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因青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在历史上与西藏、新疆和蒙古的连通,使其长期处在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在课程教授环节厘清涉藏、涉民族宗教相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锻造正确分析和批判能力,提高以学科知识处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在教学中融入时代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精准扶贫等研究内容以专题形式补充到通论讲解中,有效帮助研究生确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内陆民族地区尤为凸显,“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地区的发展和全面改革开放提供了政策机遇,在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环节,把文化自信贯穿于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中,与研究生充分讨论互联网+、高铁、基建等多领域的成就,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担当、敢作为的创新型人才。

三、科研育人和“九个坚持”深度融合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以科学研究引领人才培养工作,科研育人和“九个坚持”深度融合,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作为教研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积极探索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改进研究生培养方式,最大限度地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

(一)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科学探索和求真务实精神。加快科研成果转换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速度,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创新,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教学提供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和探索学科前沿动态,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呈现大学教学内容始终反映本学科、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培养研究生科学探索精神。

(二)沟通学生所学知识与科技前沿、社会需求相隔膜的鸿沟,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研实践中,结合民族学专业学科特点和研究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大纲,根据硕士研究生不同学科背景和专业选择,创新课程与教材持续更新机制,开拓课程资源,及时添加田野调查资料,沟通学生所学知识与科技前沿、社会需求相隔膜的鸿沟。通过大量研究例证解析和验证民族学、社会学理论流派在中国社会的适用性和非适用性,并从中国社会实情出发总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形成与国外学术界的对话与回应,把最新科研成果和前沿动态结合到研究生创新项目和学位论文选题环节,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力主科研项目与教学环节的结合,强化学生的跨文化和实际应用能力。根据学生研究兴趣设计与本人主持项目相关的研究课题,从项目申请、课题论证、调查提纲和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强化硕士研究生学术训练,通过专题研究训练让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养成学生跨文化和跨学科综合研究能力,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四)科研活动与育人过程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活力。通过科研项目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从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及成果获得等诸多环节,强化研究生对科学研究全过程掌握,在具体的资料搜集、田野调查、论文撰写等环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归纳、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作者系社科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