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永 远 的 校 长———缅怀敬爱的钱伟长校长
曾文彪











  钱老这一生,在中国刻下了一个令国人难以忘却的历史影像,在上大更是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记忆。30 年前,他选择来到上海,走进了上大,从71岁到98 岁,他用27 年的晚年岁月实现着自己一生的理想。两年前, 当几乎一个世纪的思索和奋斗停止的时候,他把他的 魂落在了上海,把他的理想和一条没走完的路留给了 上大人。今天,上大人正在为早日实现他的理想,沿着 他所确立的发展道路奋勇向前。
  1982 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同意钱伟长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他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1983 年元月,钱老在他71岁时才来到上海工业大学,从此,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投入到上海工业大学及后来的上海大学建设之中。他期盼在这里,实现他振兴教育的理想和希望。
  要办一所让上海人民满意的大学
钱老作为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品学卓然的科学家,自他1946 年回国从教开始,就怀有为振兴中华献身教育的抱负。不管国内外时势如何变迁,他的这一抱负未曾有过丝毫动摇,并对如何办 好教育保持有足够清醒的头脑。上世纪50 年代,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全国上下群情激昂,喊出“十二年赶超英美”的豪迈口号。那么,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算是“赶超”了?钱老的回答是:“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上,有足够数量和足够水平的科学工作人员,来研究解决我们国家生产建设上和文化建设上存在的科学方面的问题时;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建设中的科学上的问题,我们自己能够解决,而不仰仗人家来帮我们解决,这就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他特别强调,我国科学工作者完成科学任务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国家在物质生活上和文化生活上有更大的提高,科学理论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其水平也是用这个来衡量的。所以,他不认为我国只有培养出了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发明了 像相对论这样的理论就算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几十年过去了,到了上世纪90 年代,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高等学校竞相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建设国内一流大学”树为办学目标,上大自然也不甘落后。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校才算是一流大学?钱老的回答依然言简意 赅:能解决上海的问题,就是国内一流;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一流。钱老把他的这种思想融入到他振兴教育的理想和希望之中。他到上海办大学,就是要想方设法办一所上海人民满意的大学。
  首先,他要求他所主政的大学,即上海工大、上大“必须实行开放式的办学”。在他看来,实行开放办学不是一种被动的应付措施,而是基于对大学发展趋势的洞察而做出的一种主动的、理性的选择,这突出地表现在办学要主动适应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从他在任校长27 年办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倡导的“开放”、具有多重意义:一是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二是大学通过各种方式、途径从社会(包括国内和国 外)得到各种必要和急需的支持;三是大学必须深化改革,破除旧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四是大学应该弘扬学术自由、学习自主的治校、治教、治学精神。大学要“拆四堵墙”的思想,就是钱老推行开放办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和最精练的实践总结。
  其次,他呼吁上海的地方大学联合办学,创造条件,建设一所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他到上海后,多次会晤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江泽民和市委书记夏征农,对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地方大学在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可以做 得更好,可以不比那些部委重点大学做得差。但是,地方大学一定要联合起来,因为任何一所学校的力量都太弱。造成力量太弱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建校历史短,而是每所学校的学科设置都过于单一,专业服务面太窄。因此,要把几个学校的力量联合起来,促成学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此,他相继走访了 原上海大学文学院和上海科技大学,还邀请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校长来上海工大探讨联合办学的事情,在多方面取得共识。
  钱老首先想把上海工大和上海科大合在一起,他希望两校的干部、教师能理解他的想法。1987年5 月,他在上海工大教学工作会议上为此解释说:“合并的 好处是有利于发展新学科,互相帮助。我们两个学校是一工一理,理工分家不好,我们总想通过发展理科来充实我们工科的基础教研室,而理科学校也想发 展工科,因为他们需要和实际联系,这样我们两个学校就走到一起了。我们两个一并,在上海是一个非常大的力量,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力量。如果两校各自独 立,要把两个学校都办好,很困难,都是缺腿缺胳膊的。我们有个希望,争取我们成为上海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一个拳头,那么,我们两校的地位和素质就能进一 步提高,贡献也将大大增加,使我们真正成为上海市所需要的学校。合并是正确 的,是个大方向,让它走向综合性大学!”1988 年,上海工大和上海科大共同组建 成立了计算机学院。本来,两校合并的事情还在朝前发展,只是1989年突发政治 风波,才未及深入。1991 年重启两校合并事项,经协商,合并后的学校就叫上海 理工大学(现在的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是上海机械学院,1996 年才改名为上海理工大学)。1993 年5 月,上海市教卫办希望促成这所上海理工大学和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当年12 月,教卫办把四校联合办学的方案 提交市领导审议时,市领导断然决定,这四所学校干脆实行“紧密型、化合型”合并。1994 年4月25日,国家教委正式下文,批准新上海大学成立;5 月19 日,上 海市政府任命钱老为上海大学校长;5月27日,即上海解放纪念日,在上海展览 中心会堂举行上海大学成立大会。钱老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实行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大学,也是我们四所学校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我们四校在各自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大多数还是单科性院校,学科门类不够齐全,综合实力也不算一流,如 果继续走老路,势必陷入‘小而全’、‘低水平’的恶性循环。只有通过多校联合,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加快发展,提高水平,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上一 个新的台阶。”他在讲话中强调:上大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为上海服务,办学思路 就是要不断深化改革,办学目标就是要把上大办成和世界上其他以城市命名的著名大学一样,无愧于以“上海”命名.
  四校合并,百业待举。最初阻碍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老校区过于分散, 且每个校区的基础设施都很落后。必须尽快建好一个新校区,能够集中办学。为此,已届耄耋之年的钱老亲力而为,四处奔波,多方协商,三年后终于获得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上大新校区工程于1997 年7 月立项,1998 年 破土动工,1999 年9 月完成一期工程、新校区正式 启用,2001 年新校区工程整体竣工。一个坐落于上海宝山区、占地1500 亩、校舍总面积42万平方米、 总投资超过14亿元的崭新的现代化大学校园拔地 而起,一时间引来万众瞩目,前来参观访问的各界群体或个人络绎不绝,来访者无一不为这里独具匠 心的校园布局和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拍手叫好,知情者更为钱老为建设新校区所付出的心血而 对其敬爱有加。
  那年,钱老得知上大新校区工程正式立项以后,兴奋异常,连夜绘制了一幅校园规划草图。不日,他亲自召集校长、书记会议,指着规划图详细讲解了他的设计思想。与会者看着这张画得清晰明了的图纸,听着他那略显急促的话语,无一不为老校 长的这份执著、这份热情、这份缜密的思考而感动:这哪里只是一份草图?分明是他老人家心中一所现 代化大学的蓝图,他要倾其心血在这块热土上绘制他的教育理想与希望。早在1997 年4 月上大新校区工程尚未正式立项时,钱老就曾亲笔手书“对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征集文件的修改意见”,手稿近1700 字。1998 年8 月,新校区工程已经全面铺开,钱老再次亲笔手书“对新校区环境建设的一些 设想”,全文近5 千字,还绘制了7 幅插图。规划草 图加上前后两份手稿完整地表达了钱老关于上大新校区,尤其是主体建筑———院系综合楼的设计思 想与具体要求。大到校园整体布局,小到楼宇走廊该多宽、男女生厕所如何比配……他一一提出具体意见,几乎每一条意见都附有详细的说明。一字一 句,力透纸背,这位老人的缜密心思和对学生的人 文关怀跃然字里行间。
  1999 年11月初,钱老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视察上大新校区。李岚清同志一进校区就连声赞叹“气势恢弘”!参观者们在校园内,自然想到的是钱老为缔造这个学府所付出的辛劳和智慧。视察结束后, 领导和学校的干部、教师代表合影,李岚清同志朝 着大家大声地说:我们要感谢钱校长为上大所做的贡献。陈至立同志说得更干脆:没有钱校长,就没有上大的今天。大师与大楼相得益彰焉!
  要办一所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大学
2002 年1 月,钱老在上大中层以上干部会上做了一个关于“对学校第十个五年规划及长期发展规划 的设想”的报告。他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分四步走的战略设想。其中, “第四步是‘普林斯顿’加‘加州理工大学’的模式。一 讲到理论物理、数学,就想到‘普林斯顿’;一讲到航天、原子能就想到‘加州理工大学’。我希望有一天,一提到某个学科领域,就想到我们上海大学。我的想法,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奔向这个目标就一定能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简单地说,这“第四步”就是要把学校办得像“普林斯顿”、“加州理工”一样。类似的话他在 学校也说过不止一次。很多干部、教师听说了这样一 个办学目标都显得有点愕然,谁都认为,就我们目前 这个水平,要能办成像普林斯顿大学或加州理工学院 那样,似乎是遥不可及,这是不是他老人家“天马行空”,随口说说而已?非也!要在 我国办一所像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大学是钱老办教育的夙愿。
  当年,钱老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就怀揣这个心愿。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为此而遭到严厉批判:“他的野心是想在中国办一个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 的学校”,“他传播这个资本主义学校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活动,是一种对人民 对党的反叛行为”。溯其根源,他的这个“野心”早就有之,而且也不止他一个人 有这样的“野心”。1939 年,钱老在西南联大考取了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同期考取了24 位,就在他们即将成行时,欧战爆发,英国不接受外国留学生,所以这批人改赴加拿大留学。这批青年才俊,满怀科学救国强国的理想,在去加拿大的路 上就立下誓言:凡是他们出国所学的那门学科“回来以后,这门学科用不着再送人出去留学了,留学是为了无须再留学”。他们中的一些人日后果真在科学界成 了彪炳史册的人物,成为我国一些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其中,就有钱伟长、 郭永怀、林家翘等人。这批留学生于1940 年9 月抵达加拿大后,钱伟长、郭永怀、 林家翘到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同时师从辛格教授,郭、林两人专攻流体力 学,钱则专攻弹性力学。郭、林于194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就转赴美国加州理工 学院深造,而钱继续留在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2 年,钱获得博士学位,并于年底应冯·卡门教授之邀也赴美国,到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实验室工作, 担任研究工程师,与已在这个实验室工作的郭、林两位不期而遇,早在这个实验室的中国人还有钱学森。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