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快报:泛道德主义也是一场灾难

  汶川大地震爆发之际,一位范姓老师正在给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的中学生上语文课,课桌晃动了一下,他开始以为是轻微地震,因此叫学生不要慌,但话还没完,教学楼就猛烈震动起来,范老师第一个冲出教室,到达足球场。事后他写了一篇纪实文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剖析、辩白和反思。
此文在天涯等论坛引起了激烈争议,没曾想还有幸受到媒体的关注,遂成为地震善后阶段的一大“丑闻”。
  
  “丑闻”必须加上引号,因为一些网站出于吸引读者眼球之考虑,剥离了范老师原话的具体语境而擅改标题,将其定性为无情无义的反面典型。读者很难不被此蛊惑。所以我们看到,数万条评论,几乎发自同一个义正词严的喉咙,范老师成为了冷血、自私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网络暴力、哄客精神之发达,由此可窥一斑。
  
  范老师错了吗?此事恐怕很难用世俗的对错和善恶观来衡量。当地震发生,丢弃学生而独自逃跑,听起来总有些刺耳,可仔细想想,这正是人性幽暗的正常表现——谁能否认自己的人性缺乏幽暗的一面?
  
  为掩护、救助学生而牺牲的老师诚可谓英雄烈士,值得世人顶礼膜拜,但这样的人,万里难挑一。应该视他们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丰碑,而不是衡量普罗大众之言行的标尺。不要苛求每个人都去做英雄,更不必拿英雄的高度作为批判利器。一个不断召唤英雄献身的社会并不够健康。常态社会却是以范老师这种自私、而且敢于承认自己自私的人类为基石,制度建构亦然。正视范老师的存在,并学会理解他的行为,是我们迈向法律至上的公民社会的一道坎。
  
  批评者多半认为,范老师独自逃命,喊都不喊学生一声,实在不配为人师表。后来范老师坦言,他确实应该呼喊学生与自己一起跑。中学生是未成年人,教师负有监护责任,是否应该在灾难来临之时维护他们的生命;未尽到责任该当如何;这是一个严肃的教师伦理问题。撇开“范配不配当老师”不谈,我想追问的是,范老师的做法是否打破了人之为人的生存底线?
  
  没有。相反,范老师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之行动,来表达、捍卫人类的生存底线。看看被曲解的他的原话:“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你至多只能说,这是吴思拆解历史式的斤斤计较、精明、冷漠,但你不能否定他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正如你不能否定,历史就是用血与冰写成的。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人(不是教师),范老师的错误不在于他弃学生而逃跑,而在于事后他所写下的那篇文章,以那样一种语气:貌似有当年鲁迅剖解自我灵魂的直白和真诚,实质上却暗含着居高临下的精神姿态,用自己的伤口,自己的阴暗,来映照观者(看客)的虚伪不堪。
  
  范老师说,一看到道德高调他就反感,但他的做法,依然可以归属于道德批判,因为无道德亦是一种道德,彻底抛弃道德只可能激起人类更大的反感。对普通读者而言,范老师这种自虐式的写作,只有一个目的,即找抽。
  
  最终,范老师与他的大多数批评者一样,都步入了一个极端。范老师妄想做一面折射光明的镜子,而不惜对自己的肉身进行凌迟,但他的精神手术并不成功;同时,他低估了所置身的语境,所以说,充其量,他只是一面黑暗里的镜子,他的极端化的反道德之战,最大的代价就是打碎自己。他可能没听过这句名言:“自由主义致力于自由,但它需要美德。”
  
  在另一面,那些陷入泛道德主义虚妄激情的网络暴民表现得一如既往糟糕透顶。抓住对方一个德行上的缺憾,就进行道德围歼。他们从来不敢直视自己软弱的内心,从不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站在地震区的讲台上方,自己会怎么办。想必多数人在扪心之余,只有勇气回答,比起那位范老师,可能会多向台下的学生们喊一声“快跑”,便第一个飞奔出教室。而这一声“快跑”,就价值千钧,就能评定一个教师的职业伦理,就能决断出一个人的生与死?对勘之下,泛道德主义对我们而言,何尝也不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