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推进大学特色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熊德平
大学特色是一个始终伴随大学发展历久弥新的古老话题,大学发展历程中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样本。2015年底,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大学特色再次成为我国大学发展的热门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新思想,做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为我国大学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想和理论指导。
推进大学特色化发展,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大学特色的概念内涵。大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凝练和积累形成的显著区别于其他大学,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相统一,多维性和层次性相交叉特征的个性化属性,是体现在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的“由内而外的美丽”,是大学办学理念、行为和成就的有机统一,是大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核心源头。大学特色作为大学发展过程中,内外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既可以是综合的、整体的,也可以是单一的、局部的,既可以是外在的、有形的,也可以是内在的、无形的,但必须是具有“质变”属性的标志性特征。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人才培养特色,最为显现的是科学研究特色,最为根本的是服务社会特色,最为基础的是文化传承特色,最为综合的是学科建设特色。大学特色可以是大学长期发展中自我演化的结果,但现代大学发展的理论和事实显示,大学特色的形成更需要规划、设计和有计划的实践探索。
推进大学特色化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大学发展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和增长速度遥居世界前列,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大而不强”仍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我们强的只是“速度”和“规模”,弱的却是“特色”和“水平”。事实上,正如同有“速度”必定有“规模”一样,有“特色”才能有“水平”。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根本标志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特色是否鲜明。当前,我国大学发展中缺乏特色的“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现象,不仅严重制约了大学自身发展,而且一定意义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饱受社会诟病。究其原因,既有我国大学发展还处在“赶速度”、“上规模”的初级阶段,也有政府主导下“项目驱动,指标牵引”的高校发展模式和“标准化”、“一刀切”考评体系导致高校办学自主权难以有效落实,更有高校自身“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盲目跟风”、“攀比排名”追求“高大上全”的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校特色化发展,唯有综合施策,方能实现。
推进大学特色化发展,必须从系统论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与实施。大学特色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运行规律,从战略高度加以推进,当前重要的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与实施。
借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CIS)理论,一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总体要求,明确办学目的和目标,端正办学思想和态度。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入手,创新和坚守个性化的大学精神,创新和弘扬个性化的大学文化,建立个性鲜明的大学特色化发展的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系统,包括大学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不断探索形成,并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准则、文化观念,以及由此决定的哲学思想、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化形式加以强化和贯彻。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凝练和探索形成的“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精神,正是学校个性化发展理念或理念识别系统的内核,是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的圆点,明确发展定位的原点,确立发展原则的基点,制定发展战略的总纲,学校探索特色化发展道路过程中,必须始终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二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将学校特色化发展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实践之中,构建大学特色化发展的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系统,即实施大学特色化发展理念的行为体系,包括在大学发展理念指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尤其是学校各级领导和著名教授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以及大学作为一个组织的集体行为。大学特色需要建立精神、文化和哲学层面的个性化发展理念,但又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念层面,而必须通过制度化方式落实到学校、学院、学科、专业等各级各类组织和师生员工的行动之中,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将大学特色化发展作为学校发展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体现在大学章程之中,体现在学校发展的基本制度之中,成为统领学校各项制度体系,引领师生行为,统一集体行动的基本原则。其次,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在科学论证和反复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稳定学校特色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其重点和实现路径。再次,要将大学特色化发展作为学校、学院、学科、专业等各级各类组织乃至师生不同阶段发展规划的统一目标,体现特色化发展的持续性要求,通过不断的凝练和积累形成大学特色。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现有基础、条件、能力等相对稳定的特色优势之间的关系,即面对新需求和新增长空间,传统优势特色“变”与“不变”的关系;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关系,即大学总体功能与特色优势的关系;处理好同类大学之间,以及学校内部不同学院、学科、专业及其团队与个人之间竞争与合作、交叉与融合的关系,做到在“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中凝练大学特色。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地处宁波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改革开放中,在“宁波帮”和“帮宁波”背景下,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和原杭州大学对口援建中开启的高起点成长历程,为学校凝练了“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精神,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奠定了基础。感恩、包容、创新、务实都可以成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特色,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致用性研究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特色,海洋经济、开放经济、民营经济都可以成为学科发展的特色。当然大学特色不仅仅是规划的结果,更是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在发展中,不同学院和学科还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三是有计划地主动地构建大学特色的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系统,即实施大学特色化发展理念的识别体系及其展示与传播,包括对体现大学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等的凝练、表达与传播,尤其是在校园规划建设和学校对外活动的有效体现,从而使政府、社会和公众对大学特色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和便于识别和认识的美好印象。(作者为阳明学院院长,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