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青春新动能 挑战创未来———记第十五届“挑战杯”·海尔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5月22日,第十五届“挑战杯”·海尔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鲁东大学落下帷幕,比赛历时3天,经过封闭评审、个别问辩等环节,评审委员会在206件参赛作品中评出特等奖50项、一等奖70项,在省内80余所高校中评出优秀组织奖40项。
  我校在此次“挑战杯”省赛中积极准备、精心组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推报的12件作品中获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5件作品被推荐参加全国比赛,学校总成绩在全省高校排名第六,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荣获“优胜杯”,这是我校自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以来在省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青春新动能,挑战创未来。在不断追求挑战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进取、迎接挑战”竞赛宗旨的道路上,我校参赛师生积极发扬敢于拼搏、勇于担当、敬业进取的良好学术精神,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他们用精彩的表现为山理工学子的竞赛征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组织单位的精心筹备、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团队成员的用心坚持和服务人员的细心奉献,他们都是学校“优胜杯”荣誉的缔造者。搭建一个成长的舞台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制度、经费、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大对“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投入。
  本届竞赛自启动以来,校团委作为主办单位,积极落实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挖掘了解竞赛项目,整合组建参赛团队,争取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为项目申报、加工打好基础。竞赛筹备期间,校团委统筹规划,细化时间节点,完全参照省赛和国赛组织模式组织校赛,邀请多位具有丰富评审经验的校内外专家学者担任评委,不断提升作品质量。在部分优秀项目加工过程中,拨付专项经费,对有潜力的项目予以资金支持。
  各学院认真做好赛事的宣传组织发动工作,按照比赛通知要求积极准备、审查完善初赛作品材料,共推荐参赛作品126件。校赛期间,各学院积极配合完成一系列竞赛日程安排,及时沟通赛事进展,做到信息共享、动作协调一致。在后期重点项目培育中,相关学院组织指导教师反复沟通研究,找出项目培养重点、难点,探讨每一处可能存在的漏洞,校团委负责同志多次到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与参赛师生进行座谈,探讨项目优化提升等多项内容,为后期项目水平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专家老师也积极加入到参赛作品的点评、指导中来,为在比赛中斩获佳绩保驾护航。初赛资格审查是后期挖掘省赛重点推报项目必不可少的一步,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赵玉刚、生命科学学院的王建兴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张龙波等10余位老师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了竞赛初审工作,并选拔出了最具竞争力的参赛项目。校级决赛更是邀请了校内数十位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老师担任评委,对参赛项目进行答辩、点评。
  校学生会创业服务部从2016年5月“挑战杯”校赛学院宣讲、10月作品收取审核、学校初审、评委复审到2017年5月省赛终审决赛,历时一年之久,每一步都精心组织、用心筹备。备赛过程中,创业服务部相继组织了决赛动员会、礼仪技巧培训会、答辩培训会、答辩模拟训练等一系列活动,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正是有了校院多方面的重视、引导、组织,才为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搭建了广阔的舞台。点亮一盏智慧的明灯这次“挑战杯”能获得如此佳绩,更离不开指导老师这盏指路明灯。从项目的选题、研究的推进到申报书的撰写、汇报PPT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指导老师的汗水,每一次团队晋级都牵动着指导老师的心。
  正如学校社科类唯一闯进省决赛的队伍,同时也是数量极少的以决赛一等奖被推报国赛的作品———《山东省公交系统调研分析报告》,自2016年9月学校组织开展“挑战杯”作品选拔工作以来,赵金宝作为指导教师,从最初指导团队成员按照“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作品各项要求,对“平安交通”社会实践调研团在山东5个典型城市翔实的公交调研基础数据资料进行整理优化,形成提交校赛选拔的初稿,到作品经过层层选拔入围省赛决赛,赵老师一直坚持在忙碌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挤出时间指导参赛项目。他每个星期定期指导学生对参赛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并组织PPT组内汇报,为比赛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学校的关心支持下,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团队作品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继续尽心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国赛的准备工作,力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赵金宝如是说。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蔡红珍老师对“挑战杯”有着丰富的指导经验,作为指导教师,她对学生十分耐心。“学生们经常做到半夜,忽然感觉突破了一个环节,很兴奋,就想到和我分享,完全没注意到时间就告诉我结果。这种情形下,能与学生分享快乐最好,而不能因为他们打扰休息而恼羞成怒。”蔡老师把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作为自己的快乐。
  厚积方能薄发,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用心并且对学生充满耐心的老师们,我校参赛团队才能在本次省赛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这是一次青春激情与艰难挑战的碰撞。历经学校初选、决赛、省赛推报、网络初审再到省级终审决赛,这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日臻完善的过程,更是参赛同学们不断成长的过程,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是队员们最大的收获。
  “真的很感谢校团委老师、同学们自始至终的帮助,感谢指导老师赵凤云教授为我们付出的精力和心血,感谢我们团队每个成员不辞辛苦的努力,感谢我校参加本次比赛11支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与他们的结识是很开心的事情。”正如《活性氧和糖信号对水稻基因表达影响》项目第一作者郑欣所说,比赛带给大家的氛围和历练,不单是日复一日咬牙坚持的枯燥和艰辛,更是充满正能量的创新、活力与激情。
  《基于可抛弃电极的果蔬农药残留便携掌上快速检测仪》项目的队员对比赛颇有感触:“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合力才是超乎想象的,我们不辞辛劳,各取所长,相互包容,通力合作,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孙霞等诸位老师的帮助。赛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宵熬夜已是家常便饭,所以我们自信满满,奋力拼搏,力求完美!”
  回顾参加“挑战杯”的整个历程,《四苯乙烯超分子聚合物构筑及其光捕获性能研究》项目的参赛队员历久弥坚。“回首那段团结奋战、洒满汗水的日子,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对我们团队来说,在整个课题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段经历会让我们终生受益。”正所谓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挑战杯”作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学术类竞赛项目,给同学们提供了挑战自我的平台。“我们从最初对设计的一知半解到渐有所成,从摸爬滚打到站着走路,期间的感受只有经历过才会懂。”《新型仿生掰穗式无损伤玉米收获割台》项目的负责人柳思远如是说。
  组织本次“挑战杯”比赛,创业服务部的李华感慨良多:“想要办一场精彩的创新创业盛会,从一开始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中间环节不能出任何差错,比如每次评审前都要对参赛作品进行审查、核对,时间紧、任务重,大家连续一周每天晚上加班到很晚,确保不出一点差错。学校能取得好成绩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回忆起获奖那一刻,创业实践部干事孙钦涛非常兴奋:“本次‘挑战杯’绝对是历史性的突破!参赛前一天,细心的老师还为我们准备了校徽,这是我们收获荣耀的一刻,我们代表着山理工的形象,我们以学校为荣!”
  历经一年时间,第十五届“挑战杯”省赛阶段终于圆满落幕。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记忆与不舍。以梦为马,为梦而行,在国赛的征程上,不管是参赛队员、指导老师还是组织人员,他们都将继续砥砺前行,逐梦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