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用心做好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者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新课题。思想政治课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什么样的思政课才是好的思政课?优秀的思政课老师是怎么做的?本报开设专栏将从多个角度探索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变化,真正让高校的思政课做到想学生之所想,答学生之所惑,让品格和力量的“活水”真正涌入学生心田。
  
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我任教的课程主要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等,基本都是公共课。如何让公共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我想就是要用心去做。
  第一,用心备课,认真准备每一次课程。由于课程特点,例如概论课、国际关系课都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每学年是同样的课程,但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变化,需要对原有内容进行添新、去旧、重新筛选、重新安排等工作。所以每次都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
  第二,用心把课上“活”,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从实践上来讲,思政课若照本宣科,学生是不会喜欢的。所谓“活”,就是在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上的调整。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上课的一套方式与方法,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绝活”。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教材,不唯教材。大学文史类课程的特点就是这样,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但又不唯教材,不照本宣科。所以我的课,课堂上要求学生不用看教材,教材是课前与课后看的,课堂上就是听老师讲,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思考。
  (2)信息多元化、旁征博引。网络的发展,现在信息也呈现多渠道、多元化的趋势与特点。课堂上的内容也应多元化,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特点分不开。思政课就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例如讲井冈山土地法,就可以把不同时期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结合起来,进行对比与联系,还可以联系当前全国的土地流转情况。
  (3)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总体上来说,学生不喜欢听大道理,更喜欢与自己有关的内容。讲课过程中,在把握教材主线与教学任务的同时,注意将学生现实与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结合到教学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4)不同专业同学,不同对待。也可以说是因材施教,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的学生,也是针对不同的专业。我的课程是全校公共课,不同学期上课的学生专业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学期的不同教学班级学生专业也是不一样的,我会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加以区别。最简单的就是针对文科与理科、工科、农学类专业的区别。例如文科类的学生就可以讲得更深一些,而工科、农学类的同学们面可以更广一些。
  (5)说话的艺术。列在了最后,但有时觉得是让课“活”起来的重要法宝。这个就是一个人说话的艺术与特点了,就像同样一个剧本,不同人演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我讲课就是那种风格、那个特点。有同学说过,听我的课就像听相声、看演出,也许这就是让学生喜欢我讲课的一个原因吧。
  第三,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同学们的交流能了解同学们的需求,这样在备课过程中就更有针对性。我课间基本是不去休息室的,都在教室里与学生交流,其方式是课前、课间与部分学生的直接对话。课后主要是通过网络,目前主要使用的方式是微信公众号与博客,我个人微信公众号目前有4500多关注量,都是我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交流与沟通。
  第四,多学习、多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一是多次参加省高校工委组织的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学培训班。二是在系部与教研室的集体备课中向同行学习。三是向校内其他优秀教师或网上优秀教师学习,学习观摩其优秀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为我所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