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文化自信———“看中国”项目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一批大学,已走过了115周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师范大学,可以说她的发展历史承载和见证了中国现代教育百年历程的光荣与梦想。
  好老师是好教育的基石。三年前,习近平主席在师大座谈会上召号全国广大教师提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作为一个在师大从教近60年的老教师,在第33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想结合自己近年来的工作谈点感想体会。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经济大国,面对各类西方文化的覆盖,它自己的文化如何真正立起来,走出去?2009年我提出了“第三极文化”,它是关于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多元平等共生的一种发展理论。其核心内涵是指: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并存格局,每一种文化都应该得到公平独立的发展机会。但就其主流的世界现实影响力而言,目前大体可以分为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两“极”强势文化。而中国文化强大的历史根基、独立传统和绵长不断的生命力,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充分继承和发挥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资源精华,总结和提升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革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和合”方式追求“会通以超胜”的当代中国新文化的伟大复兴,最终形成和欧洲文化、美国文化鼎立的 “第三极文化”———即中国文化。这一理论首先承认并尊重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其次也正视了世界文化多样但不平衡的现实格局;最后它突出并强调了中国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角色和担当。
  本人一直倡导“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倡导成立“北国剧社”,到90年代创办“大学生电影节”,都和我对戏剧与影视学教学理论的实践有关。“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也是对“第三极文化”理论思考的一项实践尝试。
  我们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了从微小开始实践的重要性,我想再加一句 “源于心头”———总得先有想法,才会付诸行动吧。理论格局的顶层设计很重要,“看中国”项目的诞生和发展,首先源于我们对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和我们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格局中应有地位的理论思考有直接关系。
  “看中国”的前身是2011年的“‘看北京’中外青年暑期DV计划”,当时邀请了9位从未来过中国的美国年轻电影人到北京,希望通过他们陌生的目光观察中国,拍摄10分钟的纪录短片,尝试通过这种新鲜的文化体验来实现中国文化民间化的国际传播。结果证明这是一种非常专业有效、很受欢迎的模式,之后我们努力改进和完善项目设计,多方募集筹措资金,不断扩大项目规模,并且取得了越来越好的国内、国际影响。截至2016年,共招募35个国家302名外国青年,在中国21个省市共拍摄完成301部“看中国”纪录短片。2017年的100部“看中国”短片围绕“工匠·传承·创新”主题,在中国12个省市陆续开展和完成。回顾这七年的历程,可以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方面,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蓬勃发展的经济,让我们有信心迎接世界的观察;另一方面,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又存在太多的臆想甚至是想象!百闻不如一见,让外国人自己观察并讲述中国故事,效果应该会更好。多年的影视教学与研究经验告诉我,利用电影的视觉化传播优势,可以更好地克服汉字传播的难点。采用短视频、纪录片的方式可以快速完成,精准表达,并容易突破收看障碍。邀请外国电影专业的青年学生来华拍摄,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国的亲历性文化体验,搭建中外青年、高校之间的人际情感交流,扶植、发现甚至培养一批未来的电影人才。“看中国”的发展证明这些学术理论的思考确实起了很强的导向作用。
  当然,一个项目的顺利运行必须有合理的保障机制,这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比如刚开始我们并没有设置年度拍摄主题,但从2014年起每年都有一个主题来引导外国青年进行独特的文化发现,也会通过“金目奖”鼓励外国青年将文化发现与艺术表达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外国院校的合作协议,鼓励和加强这些影片的国外展映、参赛与宣传。很多参加过这个项目的外国学生和他们的中方小伙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激发了更多对中国的喜爱之情,有些同学表示渴望再次来到中国学习或者工作,我们今年还专门设置了“回访组”,邀请往年获奖的外国青年再次回到中国拍摄。
  国家间的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需要切实落地、互相接受、具体有效的承载方式。如何把美好的交流愿望转化成切实的操作方案,把理论政策的提倡落实为具体的生活实践,从宏观的族群文化表象进入到细腻的个体生命接受,“看中国”项目已经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我们也将和外国青年一起继续做出更多的新探索。
  “看中国”七年来的教育实践探索让我们坚信:它是中国影视学科创建“双一流”大学过程中一项兼具世界首创意义和中国特色的教学改革。它在世界首创了影视学科国际协同教育的一种成功模式,开创了“无国界专业化”教学理念,探索了实践学习统一、中外文化纵横融合、知行合一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专业学科与国家文化建设、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度可持续性发展经验,其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任重道远,但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现在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特别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用你们的智慧和勤劳让世界更多地“听到”和“看到”中国文化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