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下艺术类专业“π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日前,我校在重庆市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成绩喜人,共有12项成果获奖,在市属高校位列第一。为更好展现近五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的重大进展,本报特开设专栏,全面展示学校在面向行业和产业重大需求,以多元化能力和多模态教学协同培养ICT创新型工程人才、构建协同创新的微电子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面向大数据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群体系探索与建设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以飨读者。
十八大以来,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越来越占据经济的主体地位与前沿阵地,成为经济供给侧“补短板”的重点。同时,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文化艺术领域,诸如网络电视、手机动漫、电子音乐等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新业态应运而生,进而成为文艺发展的新方向。
  针对艺术新业态的人才新需求,以及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传统人才培养“产能过剩”等问题,重庆邮电大学艺术类专业秉承“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育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思想,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T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创新了“π型”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π型”艺术人才模型,改革人才的供给结构课题组通过广泛调研,对人才能力形态进行设计,构建了“π型”艺术人才模型。π型“左腿”指首选专业能力,立足本来;“右腿”指跨专业能力,吸收外来;“横杠”则指通识素质,横跨左右的通达能力及跨界思维,创新未来。该模型优化了人才的个体结构与群体结构,实现了艺术人才的多元化供给。
  二、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资源配置突出通识课程的主体性,注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理路建设。
  其一,改革通识课程结构,使其不仅具有“人格塑造”的价值理性,还具有作为专业能力“生长点”的工具理性。三大课程模块群:以人性教育、人格养成为旨归的人文通识模块;以解决因专业分工带来艺术理论碎片化问题为目的的艺术通识模块;以培养学生跨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为宗旨的方法通识模块。
  其二,专业课程运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范式,以职业能力需求为逻辑起点,构建理论类、技能类、创作类三大课程群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其三,打破跨专业课程既有体系,构建按重要程度渐次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核心课程、非核心课程的“地震圈式”课程体系,以便迅速达成学习目的。
  三、创新培养机制,改革资源供给结构与方式1、制订科学的跨修方案,形成有效的制度供给跨修是“硬政策”,而修什么?如何修?则由学生自己决定,通过设立“学分银行”,在跨修方式、地点、时间上给予充分的选择自由。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汲取为主导转化为以高度自我认知为前提的积极诉求,这种变化直接决定着卓越人才培养过程的最关键部分。
  2、创新“杠杆式”教学与学习方法,扩大教学的有效供给以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就可以撬起地球”的名言为基本精神,创新以“以小博大、以少制多、以微取众”为要义的“杠杆式”教学方法,找到教学的合适“支点”,可事半功倍。
  3、创建“项目超市”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资源供给模式通过模拟、征集、引进等方式,建设涵盖认知型、跨界型、探索型等实践项目的“项目超市”。从艺术创作过程逻辑与艺术产品建构逻辑两个维度厘清项目之间的关系,使每个项目承载有不同的实践技能,配以相应学分与经费,供学生自由“购买”。
  四、创建“灵活”与“严格”共存的评价机制,改革评价供给结构构建了“灵活”与“严格”共存的学业评价机制。“灵活”涉及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的自由度,采用考试与考查、理论与实践、过程性与终结性等多种方式并用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不仅关注课程分数,还包括课外实践、创作参赛、道德操守等。“严格”则主要体现在评定标准与执行准则上。“追求原创作品的创意性”的学术伦理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准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术道德操守,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倾向于思维训练与创造力挖掘而非知识获取,这是人才迈向卓越应有的品质。
  五、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供给效果1、人才培养结构多元化效果明显。成果实施以来,培养了大批网络电视、手机动漫、虚拟设计等新兴行业人才,较好的满足了新业态的人才需求。如编导、动画专业学生参与研发的“裸眼3D视频制作与技术”成果在北京展出,得到了行业专家的高度赞誉等。据统计,每年考研生中约10%的学生考入跨修专业继续读研深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生态初步形成。
  2、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成果实施以来,由于吸收外专业素养,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明显。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考研率稳步上升。学生创新、创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自主性普遍提升。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多达900余项。学生专业能力显著提升,拔尖艺术人才开始涌现。
  3、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教改成果。成果实施以来,我校艺术学科获得了一批标志性教改成果:学科所在学院获评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庆市数字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戏剧与影视学”获批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动画专业成为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建设专业,“数字媒体与信息管理”专业群成为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获评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1门、市级精品视频课程2门;获评重庆市教学团队1个。
  4、教改理论和经验得到众多高校认同,并推广应用。在各种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宣讲成果理念,并在部分高校推广应用,获得积极反响。在各类高等教育杂志上正式发表直接反映成果的教改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相关教学奖项30余项,出版相关内容的专著和教材20余部,较好地推广了教学成果经验。
  (传媒艺术学院 李明夏光富金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