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马卫兴:教研路上不忘初心的拓跋者

(记者 徐天荣)29 年前,他以一句“我愿 意”,舍弃南京几所高校伸出的橄榄枝,选择 了这个建校之初芦苇丛生的校园;在一同前 来的部分同事相继离开学校,他仍秉持初心, 坚守岗位,在教学及科研的沃土上默默耕耘。 他,就是我校药学院副院长马卫兴教授。 用心教导,做埋首教学的“老夫子” “坚守小小讲台,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在 我看来,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老夫子’,自有 一份成就感。”谈起自己的从教生涯,马卫兴 这样深情地总结。 29 年间,马卫兴在三尺讲台上不知讲了 多少堂关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大学化学、药物 分析的课程。他秉持“教育教学研究与科学研 究并重,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融 入教育教学研究、融入课程教学”的理念,每 次上课前都要认真备课,更新内容,精神饱满 地给学生们上好每一节课。他还时常这样勉 励年轻老师:“现在处于‘互联网 +’时代,学科 知识真正实现了‘日新月异’,学生获取信息 的来源也从课本拓展到网络,我们作为教师, 自身也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才能让 教学内容跟上时代步伐。” 创新,如座右铭始终镂刻在马卫兴的心 间。他发现教材版本老、涵盖的知识陈旧,就 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将自己做 过的研究内容作为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的对应 章节中和固化在实验教材中;他发现,传统的 教 学 方 式 难 以 吸 引 新一代 90 后 、00 后 学生,就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讲授淀粉遇碘 显色原理这部分内容时,他摒弃了传统的授 课方式,通过微量分析,将这一现象背后蕴藏 的机理进行了详细阐释,同时将这一原理在 生活中的各种应用进行了讲解。原本不爱听 课的学生,在听到这些生动有趣的讲解时,都 觉得眼前一亮。经常跟着马老师做实验的牟 同学由衷地说:“马老师的课非常有趣,教授 给我们许多最新的前沿知识和学习方法,极 大地拓宽了我们的思维。” 一心耕耘,做深耕科研的孺子牛 这些年来,马卫兴一头扎进环境检测、药 物分析等科学研究领域和教育教学研究领 域,孜孜不倦开展研究,二十年如一日过着教 室、实验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上个世 纪 90 年代,学校还没有配备分析测试大型仪 器设备,他就因地制宜利用学生实验室有限 的资源开展研究。凭着“坚持”,他克服了各种 困难——按照文献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实 验,却无法得到文献提供的现象,他只好查阅 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细心观察微小的 实验现象,并对各个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不断 总结经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这类问 题……回首往昔,他饱含深情地回忆:“那时 候,我有时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现在看 来似乎很苦,当时却觉得异常充实。” 凭着这股干劲,马卫兴不断拓宽研究领 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他以第一作者身份 在《Anal Chim Acta》《无机化学学报》《分析化 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150余篇学术论文, 其中被SCI(E)和EI收录的分别就有21篇和16 篇;31岁那年,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8 岁又 晋升为教授;他还先后获得省普通高校“红杉 树”优秀园丁奖银奖、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 干教师等众多奖项,入选省 333 工程第三层 次培养对象、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 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全心推动,做促进人才成长的开拓者 近年来,我国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的需求日益增大,人才供需“两张皮”的矛盾 愈发突出。马卫兴由此陷入思考,如何培养深 受产业欢迎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生? 马卫兴 2007 年申报了全国化工高等教 育学会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化学化工 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2008 年,他参与省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项目,推动化学工 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在我 校的建设;2011 年,他主持完成了省高等教育 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随后全面负责“十二五” 期间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化工与制药类的建 设工作……通过研究,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实打实地提 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随后,马卫兴开始全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 与本地药企实现深度合作,开展了“3+1”人才培 养模式,学生前 3 年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最后 1 年进入企业的研究院、制剂和原料厂,从事研 发助理、生产技术等岗位工作。制药工程 132 班 学生陈照在参加了实习后,兴奋地表示“:通过真 刀实枪的顶岗锻炼,我的专业知识得到再学习、 再提升,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大大增强。” 29 年前,年轻的马卫兴意志坚决,愿做这 片学海的开拓者;29 年后,已生华发的他,仍 然步履铿锵地行走在教研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