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对广西农垦历史的回顾与感悟

6月18日,农垦工委书记、农垦集团党委书记甘承会带队到东方农场参观广西军区生产师师部旧址,接受革命传统现场教育,他在开展“守初心、持恒心、强信心”专题研讨学习会上指出:要守初心,就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哪里去;只有知道我是谁,才能知道要干什么。这不由引起我对农垦历史的强烈回忆,去寻找农垦的“根”和“源” 。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美帝国主义及一些西方国家又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橡胶就是新中国极其需要的一种战略物资,当时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 “钢铁是工业的脊梁,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橡胶是工业的衣服。 ”所以,1951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 100 次政务会议作出决定,自 1952 年到1957年以最快速度在华南5省(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培植橡胶树770万亩,其中广西300万亩,并要求在1954年完成200万亩的种植任务。10月15日,广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决定在省农林厅内设垦殖处,专管广西的植胶工作,陈任生任处长,广西农垦由此正式创立。11月,中央在广东湛江市组建华南垦殖局(总局) ,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叶剑英兼任局长,直接领导农垦事业。1952年1月,广西成立了华南垦殖局广西分局,省委决定从南宁市七星路尾至旧飞机场划地约300亩筹建广西垦殖分局,并由广西财经委员会主任贺希明和广西农林厅副厅长林山分别兼任广西垦殖分局第一任正、副局长。同年9月,不到一年时间,广西垦殖分局就组建了合浦、钦州、浦北、灵山、陆川、丽江6个垦殖所和55个垦殖场,发展橡胶生产。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师生、人民解放军官兵、南下干部、归国华侨、科技人员以及5万多名工人,服从祖国需要加入屯垦戍边队伍,自带工具粮菜和行装,在荒山野岭、南疆边陲,靠锄镐斧刀、肩挑人挖进行大规模垦荒植胶,拉开了广西农垦事业发展的序幕。到 1953 年 6 月底,共组建了 112 个垦殖场(所),种植橡胶树 24.1 万亩,创造了在北纬17度以上种橡胶的世界奇迹,建立了广西第一代胶园。

为了更好地发展橡胶事业,1970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生产师成立。自治区农林服务站直属的国营橡胶农场、站、所、厂共29个单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生产师接管,组成6个团和6个直属营。师部驻在浦北县张黄东方农场,一至六团分别驻在龙州龙北农场、东兴火光农场、合浦三合口农场、浦北东方农场、博白旺茂农场、陆川五星农场,六个直属营分别驻在那坡平孟农场、扶绥山圩试验站、广西热作所南宁试验站、合浦大修厂、北流水冲农场、灵川东风氮肥厂。其他国营农场下放给地、县管辖。

1971 年 2 月至 12 月,广西军区生产师从南宁、玉林、钦州3个专区和南宁、柳州、桂林和梧州4市先后招收14374名知识青年,壮大了农场职工队伍,加快了橡胶生产发展步伐。胶园面积迅速增加到32.66万亩,迎来了广西农垦第二次高速发展橡胶的时期。广大知识青年在农场这个广阔天地里经受锻炼,茁壮成长。农场为社会各界和各条战线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自桂林市荣光农场的知识青年蒋桂兰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此外,知识青年们还为农垦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知青文化” “军垦文化”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广西农垦通过财务包干、联产计酬责任制、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农工商综合经营、企业承包责任制、场(厂)长负责制、 “抓大放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农垦集团和专业化集团等一系列改革,实施“发展三高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开拓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和路径。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广西农垦实行新型管理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由单一国有经济向多元经济、由产业资本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由自主发展向全面开放合作发展、由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的“六大转变” 。

同时,广西农垦还为国家承担了大量的政治任务。由于建场的需要,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广西农垦三次大批量接收部队转业官兵5813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广西农垦为支持广西南流江水库和岩滩水库的建设,大批量安置合浦地区和大化、都安等大石山区的移民15000多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安置了印尼归侨945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分别在柳兴等12个农场安置了越南排华难侨18000多人,占了农垦企业人口的32%。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共安置24000名城市知识青年及1250名城镇闲散人员到农场工作。广西农垦还为屯垦戌边、保卫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9个地处边疆的国有农场,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派出上万名职工支前参战,其中21个单位和181人立功获奖,更有一批农垦第二代在自卫还击战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也充分体现了农垦一贯的大局观和责任担当,任何时候都以国家的利益和党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作为农垦志的编撰参与者,不但进一步了解了农垦,认识了农垦,更受到一种感动和震撼,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洗礼。因为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农垦各个发展阶段的“实况摘录” ,更不是一串串枯燥乏味的统计数字或报表,而是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农垦人,尤其是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农垦发展的始终,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我们不妨从历史的长河中撷取几个镜头和片断:1951年10月,广西大学农林专业的70多名大学生还没读完学业,但国家一声号召,三天内他们就全部奔赴垦荒第一线,没有人讲价钱、提条件,更没有人临阵退缩。他们来到桂南的荒山野岭,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选址建点、垦荒植胶工作。他们不仅是广西农垦的开拓者、奠基者,其中的大部分人更是留在农垦, “献了青春献子孙” ,成为农垦事业的领导骨干和中坚力量。20世纪70年代生产师期间招收的知识青年,既为农垦增添了新鲜力量和血液,自身也得到了历练和成长,涌现出“铁姑娘班” “边疆好姐妹” “北仑河畔好八连”等先进典型,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人。

还有不计其数的农垦人在这片沃土上,为农垦事业和国家建设作贡献、立新功。在我们老一辈农垦人中,有1925年入党的老革命王自平,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李文奎、李仕华、黄大成,有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老八路、老干部谢东来、陈任生、郭子清、王万林。比如时任东方农场副场长的黄大成,当时农场交通很不方便,去到生产队都要翻山越岭,走很远的山路,农场考虑到他在战争年代多次负过伤,身体差,每次下生产队检查工作都给他安排吉普车,但他总是婉言谢绝,坚持同大家一起走路,还调侃说: “我这人是走路的命,一坐车就头晕,一走路就有精气神” 。时任水冲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的王万林,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虽然他有特殊供应证,但仍坚持享用同职工一样的粮油标准,家里经常是以瓜菜代粮,一家七口一直居住在场部旧祠堂改造过的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破旧泥砖平房里……这些老一辈农垦人,他们无怨无悔,不居功自傲,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革命本色。

此外,更有一大批来自普通劳动队伍之中的英模人物。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建场初期中被誉为“拓荒牛”的北耀农场好干部甘孝忠和西江农场工人甘显兴;上世纪七十年代“6年干了10年工作”的阳圩农场采茶能手徐朝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茶叶“万斤岗”的龙北农场马来西亚归侨莫瑞英;新世纪以来涌现的舍己救人英雄模范新兴农场基层干部唐光云、爱岗敬业的种蔗能手黔江农场女工覃惠芬。又如保持英雄本色、退休独守山林二十载的“不老青松”长春农场退休干部庞祖玉,他曾作为广西农垦劳模的代表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观礼,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4年退休后不到1个月,本来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却耐不住清闲,不顾家人劝阻和反对,在山上建起了简易小屋,在当时没水没电没邻居的环境下独居山林20多年,每天坚持步行巡山护林,连春节都不舍得离开山林一步,为农场和周边群众当义务守林人。庞祖玉用自已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农垦精神,应该怎样不忘初心,坚守这份初心。

还有一大批科技人员的优秀代表:被称为广西畜牧界泰斗的陈修文,他是解放前毕业的大学生,1954年响应上级号召,主动要求到规划建设万头猪场的国营西江农场负责畜牧兽医技术工作,培育出广西第一号瘦肉型猪种——“广西白猪” ;广西农垦橡胶种植生产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冯宝虎,他参与的《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项目荣获国家一等发明奖,1991年成为被国务院授予的广西首批67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人物之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归侨和侨眷知识分子的代表张镜崑,他1961年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后就义无反顾地来到新光农场,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新光农场成为农垦和全区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他本人却积劳成疾,留下了终身“半残废” ,但始终矢志不移,不离不弃。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建垦至2018年,全垦区荣获省部级以上劳模表彰的就有140多人,垦区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先进集体表彰的有78个(次)。

广西农垦创建至今,已走过了68年的光辉历程。68年的筚路蓝缕、栉风沐雨,68年的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农垦人塑造了一座座不可磨灭的丰碑,留下了一幕幕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体现的是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农垦精神,永远激励农垦人奋然前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为农垦的一名老战士,我高兴地看到 2017年下半年以来,农垦新班子在短短两年内,解决了几代农垦人做梦都想解决的社会职能移交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问题,完成了集团总部和农场企业化改革,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战略布局。农垦工作重心已从“改革攻坚”转到了“发展攻坚” ,要成为全区特色产业发展、全区乡村振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三大龙头企业” 。这是新一代农垦人的使命和担当,也是老一辈农垦人的梦想和期盼。我深信,新一代农垦人一定能走好新时代农垦长征路, “产业强、垦区美、职工富”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