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圆志愿鸿运,还一江清水———记湖南省第二届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项目、水利学院“碧水中的一滴泪”排污口地图绘制项目团队


  9月14日,由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共青团湖南省省委,湖南省教育厅等十三部委联合主办,共青团株洲市委承办的湖南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在株洲市天元区高科总部落下帷幕。经过两天地激烈角逐,我校水利学院“碧水中的一滴泪”排污口地图绘制项目获得金奖。
  初衷环保 坚定起航
  一条清澈的河水从远方一路蜿蜒而来,潺潺流动,碧波荡漾。突然,“哗啦”一声,一大股浑浊的污水汇入其中,原本碧绿的河水变浑浊了,河水被分成了两种颜色。
  这是水利学院研究生范庆元在洞庭湖周边做课题、跑现场时看到的景象,他发现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的排污信息更新不到位,本来很清澈的河流,受到污染。“这让我很惊讶,也感到内心沉重了许多。”
  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专业所学为环保尽一份力量,于是,他在导师陈宏的指导下,和几位小伙伴一起成立了“碧水中的一滴泪”项目团队,进行排污口调研,建立排污口台账信息,开展节水护水公益宣传志愿活动,保护母亲河。
  “碧水中的一滴泪”排污口地图绘制项目从2015年开展至今,地跨5个市区,“以往我们所了解水质的情况只在于它的表面,水是否清澈、无尘。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真正检测到排污口水质的具体情况,了解排污口的水质信息。”项目团队成员袁浩瀚表示,通过项目走出校门到调研现场去,让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团队成员彭倩同学表示,“利用专业所学,做出合格的技术服务,这是我们志愿活动的意义所在。”
  深入实地 不惧困难
  8月,项目负责人范庆元同学和小伙伴们到达衡阳市衡阳县进行暑假社会实践调研。他们主要是调研各个河流附近排污口信息,建立台账信息反馈给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根据台账信息,建立排污口地图,对水质进行下一步监测治理。
  调研工作刚刚展开,就遇到了一些让他们没想到的问题。
  为了获得全面详细的数据,他们要深入山区,走一座接一座的岭、一个接着一个的弯路,“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山路十八弯!”范同学表示,由于熟悉路况,当地的司机把车开的很快,“像是在漂移。”加上连日室外高温调研工作,不少队员都出现了中暑现象。
  团队成员武万国同学在卫星水库取完水样向斗山桥水库前进的途中,感到强烈的晕眩。他闭上眼、双手抓着门把手,头上的汗像水一样流,话都说不清,非常痛苦。
  队友袁浩瀚同学和彭倩同学发现了他的异常,连忙叫停了车,大家把万国扶到路边坐下来。此时刚好路过茅市镇,当地热心村民主动围过来帮忙。一位大妈端着白糖,打来了热水;还有位大爷打来温水给他按摩、擦汗。
  然而,他们并没有打退堂鼓。“因为我们陈老师就是这样以项目为重,不顾个人困难的啊!”
  原来,在他们的项目调研时候,距陈宏老师的爱人临盆只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但陈老师还是陪着他们坚守在调研地。他们调研结束返回学校没几天,陈老师的孩子就出生了。“如果不是陈老师推着我们往前走,就算我们完成了项目,也不会完成得如此漂亮。”
  这次调研中重重困难的克服,让他们更加坚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范庆元表示老师的指导、团队的努力胜过一切,这次的经历让他受益终生。
  多方支持 护航项目
  范庆元同学觉得,他们的项目能顺利完成并获奖,得益于学校、学院、老师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是他们一直在关注着项目地进展,为这个项目保驾护航。
  项目成立之初,范同学他们刚刚研一,对如何做项目毫无头绪。面对一群手足无措的学生,陈宏老师建议:“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想,想到什么问题整理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范庆元一有问题就去找陈老师,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陈老师还专门带他们到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向水科院专家请教。
  由于对衡阳县人生地不熟,他们对当地排污口情况一无所知。得知他们的情况后,陈老师马上联系了水科院的盛东主任,通过盛主任联系到衡南水利局阳斌科长。“衡南县水利局为我们提供了交通住宿,阳科长还全程陪同我们调研。”
  他们的暑期实践项目完成后,很快引起了学校和学院注意。学院建议他们以“碧水中的一滴泪”项目为核心、结合大禹之子近年来的公益项目申报湖南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大力支持他们的申报工作,范同学说:“我们宣传的场地、活动资金等,除了拉的赞助,都是学校和学院资助的。”
  不少老师也积极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院党委书记喻玲娜和副书记郭林多次关心他们的申报进展情况;辅导员杜丘老师亲力亲为,帮助他们整合材料、制作参赛ppt视频、指导答辩;辅导员周巍在他们打印申报材料时,为他们减轻了资金负担。
  “虽然项目结束了,我们也要毕业了,但还需要学弟学妹们将入河排污口核查登记与分布图绘制工作继续做下去,将环保梦想传承下去。”项目负责人范庆元认为参赛获奖并不是最终目的,“利用我们所学为社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学生记者罗翠戴雨蒙钟齐熊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