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幕后48小时———我校2018年春季运动会宣传报道侧记


  4月27日至28日,我校2018年春季运动会在中心体育场举行。2天时间,39支代表队,近2000名运动员,30多个比赛项目,上百位大会工作人员,全校师生在这里绽放激情、挥洒汗水,上演了一场激动人心的体育盛会。
  台前有台前的精彩,幕后有幕后的辛苦。两天时间里,学校新闻媒体100多位学生工作人员分为航拍组、直播导播组、直播摄像组、播音组、摄影组等9个小组,统筹协调,全力配合,搞直播、上航拍、录视频、拍瞬间,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将运动会的盛况通过不同方式一一呈现在全校师生面前。
  今年运动会,宣传有创新宣传报道方面的变化是今年运动会的一项较大改变。参加开、闭幕式的很多师生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以往主席台下人数众多的摄影记者队伍不见了,没有视线干扰的入场式更加完美有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安全起见,今年运动会的宣传报道由党委宣传部管理的学校媒体统一负责,不再向部门和学院发放记者证。同时,凡非党委宣传部媒体工作人员,包括无人机、摄影摄像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场内。大会宣传组在确保做好运动会宣传工作的基础上,指定摄影记者为每一个代表队提供尽可能的服务。
  第二个较大改变是投稿方式的创新。为了环保和节约,今年党委宣传部专门开发了运动会电子投稿系统,投稿、审稿、读稿不再使用纸质稿件,改为用手机或者电脑通过互联网在线上进行。负责投稿系统设计的于文菁同学因为这项工作而感到压力巨大,“这是第一次,没有什么经验,只能自己摸索。”但在程序设计完成后,她感到更多的是满足,“效果很不错,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现场开直播,全体总动员今年运动会直播浏览人数突破10万+,转发量和打赏数也创下历史新高。从开幕式到各比赛项目,运动会的盛况通过无人机和摄像机的四路信号,全面、清晰地转播给观众,给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技术组正式接到运动会直播任务的通知,是在运动会开始的前两周。“虽然有去年和之前的直播经验,但是去年直播因为网速的原因效果不好,问题不断,再加上平日没有操作过如此长时间、大场面直播的经验,所以压力很大。”导播组负责人刘文硕因为运动会的航拍任务,运动会前期一直没有办法好好休息。
  同样感到压力的还有航拍组负责人王虓、直播组负责人张相昊。要想展现运动会开幕式的全部盛况,光无人机就需要3架,再加上3台摄影机、2台录像机,如何将这些设备有机衔接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飞,调试设备。”王虓说。
  第一个问题来自网络传输速度的保障。在网络信息中心的支持下,搭建专用无线网桥,再加上原有的鸿远楼十楼无线网桥和体育学院提供的有线网络,保证了信号传输的速度和质量。通过无线网桥连接鸿远楼楼顶的专线网络,通过无线网桥连接网络信息中心楼顶的专线网络,从中心体育场直接接入有线网络。三条通道,统筹安排,既保证了每项任务独立运行不受影响,又保证了网络的持续稳定和高速通畅。
  第二个问题来自设备的不稳定。直播需要电脑设备的支持,但电脑一直存在连接不稳定的状况,之前也经常出现掉网的情况。可直播就像是射箭,一旦开弓,无法回头,容不得丝毫差错。设备不行就调试,直播前期,技术组相关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待在鸿远楼,一遍遍地检查线路,只为确保零失误。
  第三个困难来自直播平台的调试。今年运动会,共通过四个平台现场直播:山东理工大学报QQ空间、山东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山东理工大学QQ公众平台和哔哩哔哩平台。如何保证各个平台都能正常直播,需要前期进行不断调试。
  第四个压力来自校园内外对运动会的期待和关注。“这可是代表学校媒体水平的直播,出一点问题就会造成不良影响。”运动会直播成功与否,全校师生以及广大校友都在密切关注,王虓和刘文硕一直把“压力”二字记在心间。
  27日凌晨5点多,王虓在QQ空间发了一条带有“锦鲤”的说说,平常不迷信的他在空间里说道:“锦鲤,祝今天安全。”刘文硕在空间说:“老天保佑别出事。”
  早上7点,主席台下左侧的“直播角”已经聚齐了技术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搬桌子的搬桌子,连线路的连线路,到处是密密麻麻的接线。“不行,还是不行。”“可以了,可以了,下一个。”这样的对话不时出现。
  8点,直播正式开始。随着无人机与摄像机角度的不断变化,全方位的开幕式盛况通过网络传输显示在观看直播的观众手机上。自直播开始,各平台的弹幕、礼物就没有停止过,有很多弹幕来自往届毕业生。“看着母校一年一年发展,很高兴。”“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回母校看看。”也有来自其他高校、社会媒体的祝福,以及我校师生的点赞。据统计,仅山东理工大学报一个平台,浏览量就达3万多。12+12=2412个人,12台相机,24个学院代表队。这是运动会两天时间内,摄影组同学的部分工作量。从27日早上7点开始,至28日下午6点结束,他们全程记录了开幕式各个仪仗队、各个方队、30多个项目、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以及现场观众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这是一场体力与毅力的较量。天气炎热,他们身穿采访马甲,手握相机,一次次在赛场内奔跑,“咔嚓”“咔嚓”声不断。据不完全统计,仅27日一天所拍的照片加起来就有1万多张。
  “压力太大了。”摄影组负责人袁畅不止一次说到这句话。照片就是运动会最直接、最生动的呈现,如果拍不出好的效果,就会影响全校各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和各代表队的资料提供,责任重大。
  摄影组的同学们及时安排各学院相应负责人,拉群、分配任务,扛着相机就“住”在了场地上,中午匆匆吃口饭,随后就坐在电脑前整理照片,来不及休息,下午比赛开始又按时到达现场。有的人回到办公室全身已经被汗水包裹,有的口唇干裂,两天下来黑了好几个“度”。“累呀,太累了。”摄影组的王纪衡感慨道。可累归累,一旦开始工作,他们立即进入最佳状态。两天的步数加起来,比大多数运动员还多。
  拍完照片并不是工作的结束,后期图库整理需要更多人力精力的投入。如何将1万多张照片分门别类,按照不同学院、不同项目分开,办法只有一个:一张一张看,一个一个对。负责照片整理的袁畅每天下午5点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5个多小时。
  “我们最怕的就是自己的努力配不上运动会如此震撼人心的场面。”摄影组刘美彤在学院摄影群里说道。停不下的“口水战”“下面播报男子4×100米比赛成绩公告……”
  “致800米运动员……”这些声音来自播音组的工作人员。作为运动场上的“小喇叭”,2天时间,21位播音员,他们负责及时播报比赛成绩、激情朗读学院来稿,调动赛场所有人的情绪。他们的声音就像源源不断的燃料,为热火朝天的比赛现场持续加温。
  水喝了一瓶又一瓶,但播音员许贞武还是觉得有些渴。他坐在主席台上,眼前是广播的话筒,偶尔把头移向一侧咳嗽几声,再回到话筒前继续播音工作。运动会项目多,各学院的投稿更是持续不断,一篇未完,又是四五篇,根本没办法停歇。
  “我们会尽全力,争取读到每一篇通过的稿子。”许贞武在学院宣传报道群里说道。没有人统计过他们一天说了多少话,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一刻不停歇充满激情地完成一整天的播音工作,无论对体力还是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我喜欢播音工作,它带给我很多,累并快乐着。”事后接受采访时,许贞武笑着回答,尽管他的声音仍有一丝沙哑。“潜伏”的学生记者“你好,我们是学生记者,请问你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吗?”没有人知道这句话被记者组的同学们说过多少次,他们在采访过程中又面对过多少次的拒绝。他们“潜伏”在每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现场,等待着每一个结果的出现,然后冲到运动员身旁记录每一个人此刻的感受,手机时刻处在录音状态,这里刚一结束,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采访地点。
  新媒体组的同学从早上7点开始直到晚上11点之前,都坐在电脑前负责当天微信的编辑和图片、视频的处理工作。有人到了饭点来不及吃饭,有人两天超负荷工作累得生了病。他们蓬头垢面没时间打理,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排版,都在一遍遍地调整,只为精益求精,一切做到最好。
  或者站或者坐,一忙就是一整天,每个人都不能放松,但没有人为此有丝毫的抱怨。
  146643,这个数字是我校官方各微信公众平台运动会期间相关内容推送达到的浏览量,首次突破十万大关,同时《投票!运动会“最佳方队”由你来定!》这篇微信推送创造了我校首个“10万+”微信浏览纪录。
  运动会期间的宣传报道就如一场接力赛,不仅需要每一个人的恪尽职守、全力以赴,更需要所有人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或差错。没有硝烟的幕后48小时,所有媒体人用行动诠释了责任,用努力铸就了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