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用药安全:“自我药疗”下的健康之忧



华大在线问卷《你吃药了吗———关于大学生寻医调查》数据图


华大在线问卷《你吃药了吗———关于大学生寻医调查》交叉分析图


  清热解毒颗粒、维C银翘片、扑感敏、保济丸……打开小药箱,丰富的非处方药填满视线。和许多人一样,外国语学院的唐倩也有这样一个小药箱,里面摆满了各类中暑、感冒药以备不时之需。由于储备丰富,除了药物短缺的时候,唐倩从未前往校医院寻医。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身经百战”“装备精良”的自己有一天竟会倒在布洛芬缓释胶囊和维生素C片上。在一次感冒时的药物混合和过量服用后,她出现了精神亢奋、大笑、发热、脸红等药物中毒初期症状。所幸及时停药入睡后,唐倩在第二天恢复了正常。
  如今,“独立寻求治疗方案”颇有取代“寻医”之势。但“独自抗病”真的有效吗?事实上,自行决定、经验购物、不遵医嘱等用药误区正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健康。有时,服用药物带来的并非痊愈,而是隐藏的病魔。“危险”的感冒去年六月,又一次中暑引发感冒发烧后,感到有些头疼的唐倩从同学手里借来了布洛芬缓释胶囊和维生素c片。这是她第一次吃布洛芬,这是一种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的抗炎药,除了治疗风湿疾病、偏头痛外,还常常被女生作为痛经止疼片。作为止痛药时,成人用量一次不超过0.4g,每4~6小时服用1次。
  唐倩手上的布洛芬已经没有了包装和说明书。晚上七点吃完一粒后,感到有些缓解的她在三个小时内连续吃了两三粒,接着又“嗑”了近半瓶含糖维生素C片。随着时间推移,过量用药的唐倩开始脸色发红、不受控制地发笑、精神亢奋,惊慌的舍友随即没收了她的维生素c片。
  “太甜了,我第一次吃这个,当时嘴巴里没有味道,真的觉得很好吃。”提起自己似乎有些疯狂的吃药举动,唐倩这样解释。痊愈后她曾咨询过医生,得到的结论是,维生素c片作为能量类高热量药,服用过量会产生一定毒副作用,加上布洛芬过量服用引起的短期副作用,导致她当晚就产生了异常反应。
  “长期或超剂量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可能导致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显示,解热镇痛抗炎药类别下,在口服复方制剂中,感冒药的报告数量位居前列。报告提出针对普通感冒、发热、轻度疼痛等的治疗,应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或在医生及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像唐倩一样不遵医嘱的患者不在少数。据华大在线发放的问卷《你吃药了吗?———关于大学生寻医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校,仅三成学生身体抱恙时会第一时间寻医或咨询药店店员;而七成选择自行寻找解决方案的人群中,近一成大学生因不遵医嘱再次引起身体不适。
  另据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论文《大学生安全用药知识与行为调查》,30.07%的大学生在服药前没有阅读说明书的习惯。在停药时间上,57.43%的大学生在感觉症状好转时会自行停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服药治疗时有自行决定增减药量的情况。
  虽然因为乱吃药惊险地度过了一夜,碰到感冒,唐倩依然打算靠着小药箱自行解决。而在我校上述那一成因不遵医嘱再次引起身体不适的病友中,57.14%的人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失控”的睡眠除了感冒,困扰当代大学生的另一“小疾”即失眠。从高中开始,文学院的郭丽丽就被失眠困扰。进入大学后,为了及时完成学生工作和学习任务,她开始频繁熬夜,原来严重的失眠症状变本加厉。
  郭丽丽从未因失眠寻医,在她看来,为了这种小病去一趟医院太过麻烦。为了尽早入睡,一开始她选择了物理疗法,通过每天晚上塞着耳机播放asmr音频或白噪音进入睡眠,但一段时间后郭丽丽对这些轻柔的声音产生了“免疫力”,不再感到催眠,而每晚塞着耳机入眠甚至极大地损害了她的听力。
  物理疗法失效后,郭丽丽转而寻找化学疗法。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郭丽丽第一次接触到了吸入式助眠棒,“不像安神药物会引起记忆减退,神经衰弱,第二天头疼无神等副作用。”在宣传语的诱惑下她买了一支,遗憾的是除了味道好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很精神的时候吸一下,一下子整个人就觉得有点昏沉,但其实玩一会儿手机这个感觉就过去了,没什么用。”
  现在她的“救星”是褪黑素。据说明书,这种由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胺类激素能缩短睡前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连续服用半年后郭丽丽确实感到晚上睡眠变好了,但随之而来的白天嗜睡却让她苦不堪言。“有时早上撑不了睡过去了,晚上又睡不着了,这不是副作用在恶性循环吗?”
  郭丽丽的猜测不是没有依据。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其分泌有昼夜节律,可以诱导自然睡眠。但对部分服用者来说,由于长期熬夜,身体节奏和腺体分泌已趋向于熬夜后再产生褪黑素,因此在入睡前服用褪黑素向身体传达早睡信号,使意识陷入了睡眠,但短期内身体无法跟上早睡节奏,依然根据熬夜时的状态来进行运转,所以服用者往往在早晨醒来后感到头晕、犯困,导致白天嗜睡。
  虽然找出了问题所在,但失眠的郭丽丽不打算放弃褪黑素,也不打算去找医生。“找医生太麻烦了,我可以去知乎。”正是“知乎”向她推荐了褪黑素。事实上,根据此次华大在线的调查,那七成选择自行寻找解决方案的人,大多以“寻医太麻烦”作为理由,而知乎、百度知道、问药类网站成为了他们的寻“医”之处。
  诊断:是药三分毒,切莫独自扛在医学界,唐倩和郭丽丽的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我药疗”。《自我医疗与非处方药》中就明确给出了定义,即在没有医生或其它医务工作人员指导的情况下,自行使用非处方(OTC)药用于缓解轻度和短期的症状或不适,或者用于治疗轻微的疾病。这种未经正规医疗机构沟通开展的自行治疗在全国大学生范围内并不鲜见。据浙江师范大学医学院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59.02%的大学生在患病时首先会自行购药服用,而不是去医院就诊。而在我校,仅有24.07%的学生选择在患病时及时寻医,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只有在实在无法支撑时才会前往医院。
  对此校医院副院长桂珂指出,由于个人身体素质不同,免疫力强弱有异,选择硬抗往往导致免疫力的透支,而自行依靠经验买药更不可取。“所有的药都要对症,不对症,再好的药都是毒药,不能把自己当小白鼠实验。”他解释道,乱用药物可能导致肾脏与肝脏的不可逆损伤,同时鉴于医学存在不确定因素与意外状况,自行根据经验和外行建议用药可能导致并发症或隐藏疾病。桂珂建议,一旦患病应及时前往医院与医生进行沟通,根据医院制定的方案用药或接受转院。
  “你们还年轻,对自己的身体不大在意,觉得自己的健康没有问题,但不论年龄,健康是每个人最应该关注的。”桂珂介绍,校医院每年都会通过新媒体推送、健康课程等方式,针对安全用药开展相关宣传,遗憾的是受到的关注度不高,许多同学就算看到也不以为意。
  据中国红十字会非正常死亡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医疗损害事件造成约40万人非正常死亡,其中很大一部分由于不安全用药。在远离家庭、活动丰富的大学,用药安全更成为学生生活中无法忽视的问题。据《江南时报》,2010年,南京大二学生何某为早日痊愈,在自行加倍服用胃复安后导致了药物中毒,出现了斜颈、颈部和上臂抽搐以及说话困难等症状;《河北日报》也曾在2015年报道一起大学生因自行服用感冒药导致药物性肝炎的事件;更有27岁研究生感冒后自行服用多种感冒药,住院7天后就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离世。
  “年轻人要发展,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只有身体健康你才会乐观,觉得生活美好、充满意义。”桂珂提醒道。对于那七成选择自行寻找解决方案的人,也许得小心为好,有了“自我药疗”的权利,同样不可任性。对于大学生,琳琅满目的小药箱也绝不是学习生活的保障,健康才是。
  (注: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唐倩、郭丽丽为化名。胡碧莹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