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如何拒绝“丧文化”?


  “感觉身体被掏空”“漫无目的的颓废”“我差不多是一个废人了”……近段时间来,这些网络用语会无意识地从我们口中流出,不知不觉,“丧文化”开始在一部分年轻人中流行起来,部分大学生也被贴上了“丧”的标签。
  “丧文化”指的是当代青年人中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生活方式。我们调查后发现,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仍然是很认真、积极、努力地过着每一天。他们,拒绝被贴上“丧”的标签!
  “丧”的状态确
  存在“我们军训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是随即迎来的假期却让我觉得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了。”文法学院朱开琼同学是2018级的新生,军训时,每天早上6点起床洗漱做内务,7点出门一边走一边吃早饭,7:30集合……晚上11点准时睡觉,“那时的每一天都很累,但也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她开始觉得自己有点“丧丧的”是在军训结束后的中秋节假期。“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下来,无聊的一天大多是在刷手机中度过,记得那天还写了篇很简单的小征文,懒懒散散地居然花了三四个小时!”这种无所事事的感觉让她迷茫,更让她焦躁。
  除了大一新生,其他年级的同学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上学期末,化学学院2017级的熊同学退出了所在的学生组织,“大一刚进来时什么都不知道,社团组织胡乱加,最后感觉与想象不符,还是决定推掉了。”现在的他不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做些什么,感觉有点浑浑噩噩。“考研还是工作?”是土木学院2016级的李同学正在纠结的问题,考研担心自己无法坚持,工作又害怕起点不高,犹豫不决的他最近过得稀里糊涂。
  汽机学院辅导员蔡翔宇老师通过与同学们之间的接触,发现这种“丧”的状态,多出现在较为安逸的大二和忙碌的大四。经历了大一的过渡期,大二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大一追求的目标已经看透,新的目标还没有出现,便很容易陷入了迷茫。大四时面临着考研或者找工作的压力,部分同学总是想法很多,但又对“骨感”现实无可奈何,或者是面对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可能性,心态容易崩。“我曾经在大四就有一段很‘丧’的时间,但是后来随着毕业设计到来,有了行动目标,也就过去了。”蔡老师说道。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这种“丧”的状态,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上个世纪,西方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文化。”文法学院聂亮老师表示,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美国就曾经有过“迷惘的一代”,由此还诞生过许多相关的文学作品,他们全面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有着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观点,“现在,我们所说的‘丧文化’是指90后中的一些人比较悲观厌世,这也和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有关,人毕竟不是机器,总有比较低沉的时候。”
  用积极的心态面对
  随着学校各类组织招新面试的到来,朱开琼同学的迷茫减少了很多,“高中时,我曾在校园记者站当过校园记者,写过很多事件消息和简单通讯,再加上本身对文字很感兴趣,现在的我已经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想加入的校园媒体”。脱离之前“丧丧”状态的她也有了新的目标,希望以后在加入的组织中学会一些采访技巧和新闻专题的写作。
  电气学院张鑫宇同学今年大二,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自己大学里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每一天都过得很向上。
  大一时,他加入了一个社团和院学生会,还担任了班上的班长。任务繁重,压力不断,忙不过来是常有的事儿,“当时确实挺忙挺辛苦的,但是现在来看我真的很感谢大一时的付出,大一时的忙碌有效促进了我在工作效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方面的提升。”
  现在,大二的他卸下了部分担子,只在院学生会任职,日子相对以前清闲了许多,但是他的每一天却依然很充实。“从高中开始我就喜欢摄影,在闲暇的日子里我会选择出去拍拍照,我还喜欢看书和制作一些PPT,有这些爱好充斥着生活,我一点儿也不觉得‘丧’!”
  “有一种积极,叫做‘丧式积极’。”这是能动学院吴同学给自己的定位,“当我没有任务或者不想做事时,我就会过得有点儿颓废。但是,一旦给我布置了任务或者有我感兴趣的事情,我就一定会拿出我所有的积极性十分用心地去做,只求尽善尽美!”
  杨倪坤是我校交通学院14级的优秀毕业生,保研华南理工大学。“不要让你的大学,对不起你的高四”,这是刚进大学的他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坦诚地说,作为一个复读生,刚进长理时我会很有自卑情绪,那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很努力才行,起码让人看上去不能太差劲。”怀着坚定的决心,他坚持了四年,自己的大学时光也过得很积极。
  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
  发展日新月异,时代日益不同,现在的青年也的确面临着父辈们不曾遇到过的新问题。文法学院16级的陈丰艺谈到,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所说的‘丧’并不是指无所作为、玩物丧志,更多来自对大环境下生活的焦虑。“怕自己没能力,又要硬着头皮上。那些自嘲‘好丧啊’的青年人,也不为是一种排压。”
  如何改善呢?陈丰艺认为:“每天早上起来可以说一句‘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啊!’,虽然听起来有点傻气,可也不失为一种心理暗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节奏,所以‘丧’就谈不上避免只能改变。”蔡翔宇老师表示,“对于想要改变‘丧’状态的同学,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走出寝室。只有走出寝室,才有机会真实地接触和感受这个鲜活的世界。第二步就是保持一个可以坚持的习惯,比如说健身、打球、夜跑,哪怕是每天走出校门去吃个饭,当你呼吸到新鲜空气时,一定会比宅在宿舍的状态要好很多。当然,这个习惯一定要能持之以恒去做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杨绛先生曾说过,“读书太少,想的太多”,这是经管学院16级的何小龙同学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丧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当代青年人对现实的一种妥协。“很多事情即便还没来得及经历,但是在耳濡目染很多故事后仿佛就已经猜得到结局,想改变又无力,就只好妥协。但毕竟还是没经历,又何必想那么多呢?”
  “我的座右铭是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忧虑的事情不要太多,只要进步一点,喜悦就会多一点,迷茫和‘丧’就会跟着少一点。”杨倪坤说。
  “这种‘丧’的状态,说到底,还是部分青少年缺乏信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聂亮老师表示,这个信仰是完全可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的。“丧,不是出世的逃避,而应该是入世的反向态度。直面生活的痛苦,然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在服务与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学生记者 贺文静 程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