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在安农30年

还记得 1988年那个炎热的夏

日,坐上闷热难耐的公交来安农报

到,在安农站,公交刚打开车门,我就

逃命似的跳下,没有少女的矜持与羞

赧,只想找个避阳之处享受片刻的清

凉。快步踏入安农,立即就感受到了

安农的独特"味道",火球样的太阳被

隔得严严实实,只有细细碎碎的阳光

从隙缝间透出,撒出一片斑驳陆离的

影,断隔了我身后仍旧喧闹不已的车

声、人声。越往里走,我的心就越发宁

静,身上也越感情凉。

没曾想,从那天起,我在这一待

就是30年。

苦中作乐 收获颇多

我本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刚来

时,学校还大学语文教研室,更没有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于是被挂名到教

务处,同样被挂名教务处的还有吴惠

敏、周纯两位也是学汉语言文学的老

师。

但我们要教授的课程却很多,像

大学语文、科技写作、经济应用文、科

技文献检索、园林文学、摄影文学等

等。那时我们3个老师的办公条件简

陋,连张办公桌都没有,但教务处的

领导对我们也非常关心,每年都会拿

出一定的经费支持我们出去参加学

术交流,扩大学术视野。后来我们的

自身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参加这

些国内学术交流也有很大关系。1994年,学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

要,将较为分散的基础课教师整合,成立文理学院,这样,我就和吴惠敏、周纯2位老师进入文理学院社科系,认识了来自马列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的老师,还有刚从高校毕业的2位新老师姜红和王国年,这才有了大学语文教研室。吴惠敏老师是第一任教研室主任。我们的办公室虽有了办公桌椅,但条件依然寒酸,为了美化办公室,吴惠敏老师从家里搬来了风景画挂在墙上,又买了美丽的台布做简单的装饰,才算有了一间温馨的办公室。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所拓展。加入"全国农林高校教学协作组",与全国农林高校的同行们进行了一些课题调研,跟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节奏,工作渐有起色。先是参加了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成立的"全国农林高校中文教学协作组","协作组"每年集中开一次交流会,参加交流会需要经费,可当时我校社科系没有足够的经费予以支持。我和吴老师只能找分管教学的校领导,他很支持,从校长经费里拨出我们所需要的经费。还有一次,我和吴老师各自承担一半的费用去参加协作组的交流会。

经过我们的努力,不久,学校把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放到了人才培养方案中。

当大学语文课成了选修课后,我们一鼓作气将这门课申请为学校的重点建设课程,获得一定经费支持后,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都有所创新。我们设计了名篇习作朗诵会的实践形式,颇受学生欢迎。在一届名篇习作朗诵会的准备中,英语专业的学生表示对话剧很感兴趣,希望可以有机会表演莎翁的一幕戏剧,任课的吴惠敏老师欣然应允,她还拿钱给这群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同学们租借服装,租借不到的,同学们就自己改装。最后,虽然道具在现在看来十分简陋,但演出十分完美。同学们受此鼓舞,还申请成立了话剧团,也就是现在的原野话剧团前身。经过我们的努力,2006年大学语文课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这在安徽省甚至全国都是比较少有的。我们在征询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也获得了业内好评。在大学语文教研室,我们还曾经组织过一个名为"文学大观园"的系列讲座活动。活动中,老师们分别介绍小说、诗歌、散文、西方现代派文学。每次讲座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围着老师讨论更细致的内容。由此,我们知道了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最推崇的作家和文学样板,这对于我们后来重编大学语文教材,甚至成立中文系后在课程建设上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教书育人,学习不止

在安农30年,我还遇到了一些给我很多启发的学生们。记得第一年也是第一次上写作课,我布置了一篇随堂作文,题目是《我和我的家庭》。写完交给我批改后,第二次上课,我在课堂上朗读了几篇优秀作文。然后我就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有一个学生叫刘陈,看起来很腼腆的一位男生,他写的作文有一些细节很温馨--比如他写回家妹妹和他比身高。他当时说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感动不了自己就感动不了别人"。在这之后上课时,我发现他总是坐最后一排,头从来不抬起来,我与他再没交流。后来课程结束,我让他们做一份调查报告,他交上来的调查报告里夹了一张纸条,纸条我保留了很多年。上面写着一句话:老师,听了您一学期的课,每次看你上课时谈笑风生,下课时您与前排的同学聊得很多,我多么希望老师您走到后排来和我聊几句。可是您没有,这是我上这门课最大的遗憾。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每节课下课时都会想起这个叫刘陈的学生,为此养成了从前排转到后排的习惯,为的是能和更多的学生交流。

我在美国访学时,遇见一位安徽省社科院的学者。我见了他之后发现他有些面熟,原来他是安农大毕业,上过我的科技写作课。当时我觉得缘分十分奇妙。访学期间我们住在一个公寓里,他课少,我课多,回去时他经常已经把饭菜准备好了。在这期间我们也聊了很多以前的事,然后他就说起当时我在第一节课后让他们写一篇校园新闻的事,他还清楚地记得我给他写的评语。

还有一位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当时上大学语文课,我让同学们写一些作品,然后编订成册。他是我聘的一个课代表,毕业之后,我们已经很多年没联系,有一年教师节,我桌上有一束没有留名的花,落款为:您曾经带过的学生。后来知道是他,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了解到他的近况。他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愧见老师,但永远记得我在大学语文课上对他的启发和影响,他要表达一下对老师的感谢和思念。学生的情意让我深感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在安农的这30年里,我们从一星期只上两个班级的科技写作课,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再到创办本科专业、硕士点,一路走来,非常不易,除了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机外,每一个进入人文社科学院的老师们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在未来的一个又一个30年里,还会有更多的机遇,也会有更多的"绿叶"们的努力让安农走得更高更远。

沈琳,198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安农大工作。现为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系主任,特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由2016级汉语言文学 陆亚慧采访整理。

注:本文节选自宣传部编写的《安农往事》,有删节和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