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修身以致文,厚积而得渊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什么是建筑?你使用石头、木头和混凝土,并利用这些材料,造出了房子和宫殿。这就是建造。独创性正在发挥作用。但是突然间,你触动了我的心灵,你为我做了好事,我很高兴,并且说:“这很美。”这就是建筑。艺术也如影随形参与其中。
  1997年,文渊楼于校园中落成,它身为上世纪90年代建筑代表,书写了师大二十余年的历史。文渊楼看似一栋普通的教学楼,作为一个载体,却有着许多它不可言说的故事。
  对于文渊楼最初的教学及办公环境,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的王盛恩教授说:“当时我们这个楼只有两个办公室,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十几年前,教育资源还比较紧张,在建楼之时,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当时方兴未艾的文科专业一个合适的发展空间,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老师的教学条件,所以文渊楼虽教室众多,名目齐全,可办公场所却是极少,全体文科老师仅用这两个办公室。谈及如此的工作条件,王盛恩教授却只是笑道:“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家开完会后和其他老师一起在活动室里打乒乓球,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一栋楼里不但有汲取知识的学生,还有播撒知识和汗水的老师。在这二十年学校和老师们共同的不懈努力下,师大的文科专业与文渊楼一起,蓬勃发展,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文渊楼”在教龄长的老师口中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们往往脱口而出“文科楼”。学校文化建设办公室的唐宋老师解释,当年师大还是新乡师范学院的时候,和开封师范学院(即现在的河南大学)属于文理分开的两个院校。我们学校主要发展理科,所以理科每个系均有一栋楼。1985年学校决定发展文科,但是苦于没有场地,无法很好地满足文科教学发展的需要,于是建了一栋专供文科专业使用的教学楼。因为几乎所有文科系都集中在这栋楼上,以系或专业命名就不合适了,因此就没有正式命名,所以大家便统称为文科楼。久而久之,“文科楼”便成了这座楼的名字。
  2005年,教育部进行本科教学评估。为了更符合现代大学精神,使楼的名字更具文化气息,文科楼正式更名为“文渊楼”。唐宋老师说:“当时学校的楼宇命名由我负责。因为之前的名字大家都叫惯了,一时不好改口,需要起一个变化不大、又能体现大学文化的名字。”当提及清朝时四库之一也名为“文渊”时,唐宋老师笑道:“本来‘文渊’这个名字是打算给图书馆的,但是图书馆没有命名的先河,若是外来同学参观学校问及图书馆,我们却答‘文渊阁’未免显得太奇怪了。于是便把‘文渊’二字给了文科楼”。文科楼改为文渊楼,既照顾到大家的习惯叫法,又能体现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之别,意境全新。文渊楼自此便承受了学校对于文科系学生的希冀,修身以致文,厚积而得渊。
  除去“文渊楼”这个名字,它身为建筑本身,也刻满了值得讲述的故事。文渊楼的历史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了。为了满足学校的招生需求与文科学科的建设,1995到1997年间,文渊楼拔地而起。曾直接参与文渊楼建造的基建处的郭老师感叹道:“当时文渊楼的建成可是一件轰动师大的大事啊!”为了学子们更好的学习,文渊楼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造技术,从结构到建筑材料、供水设计无不精益求精。文渊楼的结构是师大所有建筑中最为特殊的。“口”字形的设计和不对称的结构使得文渊楼教室品种齐全,一栋楼有能容纳200多人的阶梯教室也有一些小的自习室。“全校断水 ”基建处郭老师自豪地说。我们了解到,文渊楼内有一个独立的蓄水池,可以保证整栋楼三天的用水。不但有独立的供水系统,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甚至还按国家人防要求,配套建造了战争时期需要的地下防空、防原子工程。
  一进入文渊楼,一种和其他教学楼截然不同的人文气息便扑面而来。文渊楼大厅正中安放那一尊阖手行礼的圣贤孔子像,博文而约礼。孔子乃儒家之祖,立于文科楼内既是起点,也是方向。走廊里两两灯盏间,隔得极近,为那些在走廊里埋头苦读的学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随处可见的凳子,楼道里的饮水机、电子阅报屏等众多的小细节,无不彰显着学校对学子的人文关怀。
  这幢曾经的“文科楼”不仅有“文渊楼”这个正统的名字,还有一个昵称:“考研圣地”。文渊楼是考研学子们安“营”扎“寨”,演“兵”习“武”的“兵家”必争之宝地,楼里随处可见或大声诵读,或合书默背的身影,“考研党”每天苦学达11个小时,废寝忘食,年复一年,诠释、演绎着“尚诚朴 勤学问 重团结 养正气”的师大学风。十月考研季,文渊楼内备考的学子们,席地而坐,把走廊堵了个水泄不通。人人相挤,书书相压,没有抱怨,只有读书声此起彼伏,相映成章。文渊楼,承载的是学子无数个勤奋备考的日日夜夜,它屹立于此,陪伴守候着一代代的学子。
  文渊楼,这个教学大楼,这个“考研圣地”,凝固于这座楼的神魂熠熠生辉。巍巍文渊二十载,淳淳学风永相继。(图/王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