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阅读

以致远

书香

丰底蕴

















  编者按:2017年9月28日至11月10日,我校举办了第三届“扬帆索源”悦读文化节。丝丝书香,沁溢三大。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让三大学子都沉浸在读书的氛围之中。读书,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奋斗;也是“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的享受。阅读亦是悦读,总希望在浮尘半日的休闲里,陪伴我们的,是一杯清茶,一卷好书;总希望在喧嚣繁复之后,留一隅书香,让好友相聚往来吟唱。让我们捧一卷书,俯而读,仰而思,轻嗅这书香,咀嚼书中的真意。
“悦读”越青春 书海觅珍贝———三峡大学第三届“扬帆索源”悦读文化节侧记欧阳丽思 邓梅 胡祁敏
“以悦读让校园更美丽,用阅读来收获金色的秋天!”从阅读中获取先贤智者们的人生智慧,从阅读中汲取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伴随着书页的翻卷,三峡大学第三届“扬帆索源”悦读文化节已经悄然落下帷幕。在这场持续一个半月时间的活动里,学校通过开展经典赏析、书目荐读、名师导读讲座等一系列精彩活动,成功地点燃了莘莘学子的读书热情,掀起了一场席卷三大的读书之风。
  阅读不分国界在本次悦读文化节中,记者有幸采访到了来自咯麦隆的留学生普莱德。据了解,他是此次“中国文化太美”主题朗诵比赛中唯一的外国选手。经过激烈的角逐,他最终闯入决赛并获得朗诵大赛“最佳风采奖”。
  普莱德身着白衣白帽,独具民族风情的服装让他在人群中显眼夺目。台上,他顿挫有致地朗诵着诗仙李白的经典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声情并茂、情感充沛的表演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在这流畅的朗诵背后,是普莱德对中国诗歌地不断钻研。屈原的《橘颂》是他朗诵的第一首中国诗歌,也是他对中国诗歌感兴趣的开始。这首诗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声律方面比现代诗歌更难掌握,遣词造句也不如现代诗歌通俗易懂。对于普莱德来说,这是他遇到的前所未有的一次挑战,而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多亏有王鲁蒙老师的帮助,他才“啃”下这一首对他而言分外晦涩的古诗。王鲁蒙老师为他翻译《橘颂》,指引他想象揣摩屈原当时的感情,让他进一步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容。
  从那以后,普莱德便开始阅读并朗诵中国诗歌。他特别喜欢中国的文化,也尤为热爱汉语。他曾说道:“我真的非常想把中国文化学好,特别是把中国诗歌学好。”
  阅读是一个长期修为“一日无书,百日荒芜。”正如古代诗人陈寿所说,读书对于王宥人而言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此次“阅读达人”评选中,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宥人以高达140次的年借阅量荣获第一。由于他的专业论文写作需要丰富的阅读量,加之他个人也尤其喜欢阅读,所以比起去校外闲游,他更愿意待在学校的图书馆。王宥人在阅读过程中,擅于抓住文章的重点。他会首先把文章快速浏览一遍,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做好笔记,然后将这些重点摘抄下来反复记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书。充足的阅读时间、巧妙的阅读技巧,才使得王宥人在一年的时间里读完了百余本书。
  “阅读不要太注重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书中的精神!”长时间的阅读经历,让王宥人更注重书本的内涵。漫卷诗书,他最想推荐给同学们的书籍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和《人生不过如此》。“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地忍耐,幸福地生活。”
  书香飘进全民时代“三峡大学图书馆是一个藏书丰富、洁净明亮、安静舒适、具有人性化服务的地方。”谈及对图书馆的印象,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参与此次悦读文化节之 “图书馆我想对你说”的活动,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对图书馆的看法,针对图书馆现存的不足也可以提出反馈,期待图书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来自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大一新生向晚对此次“亲民”的调查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自进入大学以来,她就是图书馆的忠实“客户”。一本书,一杯清茶,她就可以在图书馆呆上一下午。“我希望图书馆在自主学习的地方再多配置一些插座,方便带电脑来学习的同学。”由于部分课业和学习都需要使用电脑进行操作,而有插座的自习位置较为有限,向晚带电脑来图书馆学习时,常会因找不到有插座的位置而提前离开,这是她最大的困扰和遗憾。向晚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又从容地翻开手中的书,埋头钻进书海之中。
  秋意渐浓,绚烂了一个半月的悦读文化节在喧嚣声中回归平静。当阅读化为“悦读”,阅读便成为了一种更时尚更青春的生活方式,三峡大学第三届“扬帆索源”悦读文化节已完美谢幕,期待下一年“悦读”系列活动继续长跑。
起于爱情不止于爱情———读《傲慢与偏见》有感邓梅
《傲慢与偏见》就是一幅宏大的英国乡村风俗画,作者简·奥斯汀运用大量戏剧性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喜剧世界。
  作者一反当时 “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的假浪漫主义,用最现实的笔触,从现实问题———婚姻出发。谈到《傲慢与偏见》,爱情和婚姻是不能绕开的,小说处处都涉及到婚姻和爱情。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是整部小说的主线,从“偏见”到“接受”,他们的爱情并不是水到渠成。正如达西所说:“偏见让你无法接受我,傲慢让我无法爱你。”达西的深情,伊丽莎白的自尊,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之间的羁绊将小说内容引向高潮。而对其他人物爱情的刻画,也各具特色,它们都代表了不同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观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而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观则是建立在美貌和情欲之上的,这些婚姻观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作者借此讽刺了当时背景下人们的婚姻观,并向读者说明了正确的婚姻观———婚姻理应严肃谨慎。
  如果你只是从中看到了爱情和婚姻,未免有些遗憾。整部小说运用了大量强烈的反讽手法,这是它能够超越众多通俗小说而跻身于世界巨著的重要原因。作者利用婚姻问题、家庭风波等素材,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喜剧世界。作者以一个道德家和幽默家的身份讽刺了众多人物的愚蠢。从文章开头班纳特太太处心积虑想嫁出自己的女儿到最后一厢情愿,这与现实构成矛盾。作者想要强烈讽刺的另一个人物是柯林斯牧师,他生活在妄自尊大的幻觉中。他盲目自信,装腔作势,扮演着想象中的角色,但同时对贵族德·包尔夫人又是那样地自卑自贱,因而显得十分滑稽。他居高临下,仿佛施舍好处的恩人似的宣布自己准备迎娶班纳特家的一个女儿,以弥补因继承财产而对其一家的损害。这些滑稽的场面充满作者对人性的透彻理解,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中人物的写照,似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他的原型。简·奥斯汀的讽刺就像手术刀一样剖析了人们盲目可笑的弱点,透露出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同时,《傲慢与偏见》又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首先从书名“傲慢与偏见”出发涉及到的就是阶级问题,“傲慢”代表了上层社会的优越,而“偏见”是社会等级观念的曲折反映。另一个值得引人注意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都明显存在着阶级心理,人们都是从物质现实出发来思考和行动的,金钱在其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正如批评家列奥·基尔什鲍姆所指出的:“对于金钱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甚至连大卫·李嘉图也不会具有比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更清醒的认识了。”人们一言一行都反映着微妙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阶级,柯林斯的趋炎附势,又如商人卢卡斯被邀请到德·包尔夫人家里去作客,席间顾不上吃喝,“只顾把一桩桩轶事和一个个贵人的名字装进脑子里去”,以便向外人炫耀。从这个意义上说,《傲慢与偏见》充满了戏谑的喜剧场面,但并未流于浅薄与低俗,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一部小说真正有意义的还是它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它带来的现实意义。《傲慢与偏见》在英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正是简·奥斯汀的理性原则使得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进入高潮。正如小说中的伊丽莎白一样,她似乎也在告诫那个时代的女性,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同时也向当时的男权社会呼吁平等,女性应该在婚姻中获得自主权。
  《傲慢与偏见》看似只是一本平常不过的通俗小说,然而在这层通俗的外衣下,作者却阐明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平等。这部小说从爱情写起,却又不止于爱情,在爱情背后反映了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社会的深思。也许我们的时代真正缺少的也正是像简·奥斯汀那样敢于说真话,直面社会问题的作家。由此看来,《傲慢与偏见》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