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一生只有一次(下)———2017博士讲课札记


  讲授 《应用统计学》的李盼道老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一上课就引用了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例子:竞选的是民主党的罗斯福和共和党的兰登,罗斯福是在任的总统。美国权威的 《文学摘要》杂志社,为了预测总统候选人谁能当选,采用了大规模的模拟选举,他们以电话簿上的地址和俱乐部成员名单上的地址发出1000万封信,收到回信200万封。在调查史上,样本容量这么大是少见的。杂志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们相信自己的调查统计结果,即兰登将以57%对43%的比例获胜,并大力进行宣传。最后选举结果却是罗斯福以62%对38%的巨大优势获胜,连任总统。失败的原因:抽样方法不正确。样本不是从总体 (全体美国公民)中随机地抽取,导致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同时,他还用 “捞鱼时网眼的宽度”讲解 “影响区间宽度的因素”等。正是以这样生动鲜活的例子,李博士讲述了 “估计量与估计值” “点估计与区间估计” “无偏性与有效性”等相关内容。可以说事例鲜活,重点突出,使得他上的课明白晓畅,通达扎实。我们还私下了解到,讲课之余,他经常以办公室为家,刻苦钻研,笔耕不辍,曾经在 《统计与决策》 《重庆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学》等EI、CSSCI类国内权威刊物发表交通经济方面的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因而,也才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他课堂上明白晓畅的讲述所含蕴的厚重的知识功底与扎实的科研实力。
  201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的房敏博士的课我们也多次听过,我也曾在 《何以笙箫扬》的稿件中评价道: “一堂课下来,从字体板书到语言表述,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步步为营的实施,从学生互动的参与到高屋建瓴的引领,从教材内容的平面阐释到学术前沿的立体剖析,圆润、顺畅、流利,既注意了关键点的全方位涉及,又侧重了重点难点的详尽阐释,既能娓娓道来,张弛有度地清晰讲述出授课内容,又能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次听课,她讲的是 《管理心理学》中的第三节 《人的行为改变》。依然是 “非常扎实的教学功底与节奏分明表达清晰的讲课艺术,尤其对授课内容内在逻辑性的把握更是达到协调缜密乃至精致的高度。”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成熟和大气。不仅提纲挈领,善于把教材给的多点因素,给同学们归纳成好答易记的简单类别,而且她重点把握了 “周期” “程序” “学习对行为改变的影响” “效率影响因素”等重点和难点,把讲述教材的内容和补充鲜活的实例结合,理论阐述与具体剖析互补,既让同学们把握好知识点的连接,又让同学们在 “外在客观世界的感知”中,发挥学思结合的主动性。她自己归纳的 “教师最起码的责任是对学生负责,而对学生负责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出色的、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你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认知境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成为她敬业境界最好的诠释。
  201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梁超博士,主要讲授 《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SPSS软件应用》 《经济数学》 《国际经济学》。这次我们听得是他讲授的 《统计学》第六章 《假设检验》,对 “假设检验的概念” “假设检验的目的” “如何进行假设检验” ((i).提出原假设和备选假设; (ii).选定检验统计量;(iii)根据数据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与其对应的概率p值,并进行决策。语言清楚、思路连贯、讲解条理,重点突出,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尤其是大量缜密细致的计算和推导,课堂小结的归纳让人印象深刻,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勤奋敬业的教学态度跃然课堂之上。
  201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政治经济学博士许倩倩应该是最年轻的博士,她讲《宏观经济学》中 《通货膨胀》的相关内容,以思路敏捷、讲解熟练见长,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跟上教学内容的参与,例如计算通货膨胀率不同情形下存款真实价值的不同增长幅度、思考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等等,尤其把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冲击作为重点阐释得清楚明白。在教学实践中她勤于自己的探讨和归纳,如认为 “西方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存在多角度的研究方法,相关理论较为成熟,但仍然局限于现象的描述,未能透过现象去揭示内在的本质。西方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可以作为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应根据我国国情确定配套的调控和治理措施”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她也勤于归纳和思考: “1.认真备课,精通授课内容,2.注重启发式教学,3.合理使用教学手段,4.语速适中:授课时调整好语速,留给学生适当思考的时间”等等,都使我们在看到一个年轻博士 “不断给自己‘充电’,积累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快速成长的用心与成就时感到无比欣慰。
  201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的刘涛博士的《中国历史文献学》,是我们这次听取的申报听课教师的最后一门课程。他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纪事本末”。一开始他就概述出中国古代史籍的四大类 (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典制),让同学们把握好三个关键词 (史体、事件、本末),接着,又讲清了 “发展史” “优缺点”“类别”等要素,条分缕析、清楚明白、锻炼缜密。尤其是 “知识点的扩展” (涉及的不同文献体裁)和学术前沿 (清华简)成为他这次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而且在课堂上语速疾速分明,板书主次清楚,注意知识点的前后关联。刘涛博士是2014年来校的,我们也听过他刚来校时讲的课,相比之下,感觉成熟大气多了。博士所学与教学内容把握、内在逻辑与课堂外在表述水乳交融,教学相长的体现更为明显。
  有人说,能上大学,是走过千军万马拥挤的独木桥才得来的机会。也有人谈到: (上大学)为底层人群提供了可行的前进途径,终其一生或许谈不上逆袭,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以后的门票会越来越贵,你可能再也买不起入场券了……李盼道博士本科毕业于河北大学,硕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韩大平博士本科、硕士毕业于河北大学,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刘涛博士本科、硕士毕业于烟台大学,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许倩倩博士本科、硕士毕业于俄罗斯远东国立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由此也不难看出,博士们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才站到今天的讲台上的。正所谓 “千磨万击还坚劲”“夺得千峰翠色来”。同时,做为一所高校,博士的数量和质量,无疑成为办学实力、办学声望、办学影响、办学水平乃至学术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水平等等最好的彰显。
  所以,让我们再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或者借助弗洛伊德的一句话 “人类部分快乐的丧失,是为了文明必须付出的代价”。回到文章开头,同学们,重视每一堂课吧,尤其要听好博士们用心所讲的课程,人生自然会开阔丰富很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