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此慎独与彼慎独

两千多年前, 孔子的弟子曾参首次提出君子自我修身之法——慎独。后, 西汉学者刘向 、 东汉学者郑玄、 唐代学者孔颖达对于慎独均有提及, 且解释也大致相同。那就是: 在独处时要谨慎, 在没有监督情况下要谨慎, 人前人后均要依德依规, 不做 “两面人” 。

一千多年后, 宋明理学家朱熹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 又对其含义给予拓展。他认为慎独除了独处时、 没有监督时的谨言慎行外, 还应该包括 “未被人知独己知” 的念头。这就使慎独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物理空间上还存在于思想空间中。

在我看来, 朱熹提出的思想空间中的要义比物理空间上的要义更胜一筹。因为, 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棒, 思想的稍有差池可能会造成行动上的云泥之别。近年,每每提及慎独, 大多只是物理空间慎独的表述, 而思想空间的含义始终未予重视。原因大概与扁鹊的故事相似吧。春秋战国时, 众人皆赞扁鹊, 而扁鹊却答: 我医术在我家排名最后。长兄最好, 中兄次之,我最差。 ” 又问: “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 扁鹊答: “长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 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中兄治病, 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 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 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 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 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 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 这不正如朱熹所提观点, 思想的慎独因 “未被人知独己知” , 故不予重视的缘故吗?

东汉时期, “四知县令” 杨震途经学生为官所在地, 学生为表对恩师提拔的谢意深夜送金, 并劝说老师: 收下无妨, 因为天黑没人知道。而杨震回答 “天知、 地知、 你知、 我知” 的 “暮夜却金” 的故事之所以发生, 正是杨震从小思想空间慎独的结果。再比如, 宋元时期, 著名学者许慎面对口渴难耐, 依然拒绝摘食路边无主的梨子,在他人质疑时, 说出 “梨虽无主, 我亦有心” , 掷地有声的回答, 也正是许慎须臾不离慎独思想修为的结果所在。

如今, 部长、 省长, 会场振振有词, 教师、 教授, 课堂侃侃而谈, 但是, 这些人中, 落马者、 失信者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他们对于慎独的理解, 那可是 “精准” 而到位的, 不但义理环环相扣, 且给你举出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

记得数年前, 读书会上研读颜回可以在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时的 “孔颜之乐” 时,陈教授狠狠地拍着桌子, 喝道: “重点、 重点, 是为什么孔子和颜回可以在像个要饭花子时依然能乐, 而我们物质稍有匮乏就不能乐呢? ! ” 一时众人哑言。陈教授的棒喝让我醍醐灌顶, 一下子明白了孔子之所以批评世人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的原因所在, 也悟得了学习经典的目的所在——不是知识掌握, 义理的论证, 而是切己为要。

从此慎独到彼慎独的路很长、 很长……长至可能一生未必到达; 从此慎独到彼慎独的路很短、 很短……短到甚至咫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