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宁愿生命透支 勿让使命欠账--专访援藏博士服务团成员、冶金与能源学院教授赵斌



赵斌教授在西藏(照片由本人提供)


  “西藏海拔高,思想觉悟要更高;西藏气压低,工作标准不降低。”--题记新年伊始,笔者得知我校第17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西藏自治区能源研究示范中心副主任、冶金与能源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副主任赵斌教授马上要回到西藏进行延期援藏工作,于是预约了对赵教授进行采访。1月4日中午,笔者一行人到达约定实验室的时候,赵教授刚刚乘坐校车到达曹妃甸校区,还未来得及吃午饭,但他坚持在采访结束后再用午餐。他说:“这种情况在工作中是常有的事,没关系,咱们尽快开始吧。”而地点约在实验室,也是因为赵教授回学校就直接来指导研究生的学习。
  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谈起为什么选择去援藏,赵教授笑着说,去西藏其实是个巧合:“当时报名时考虑了两点,第一是去做科研项目,给学校的学科带来大的提升、提高专业的优势;另一个是服务地方,解决当地的问题。2016年11月通过组织选拔,我荣幸地成为中组部、团中央第17批博士服务团一员,并于2016年12月7日顺利踏上援藏的新征程,前往西藏科技厅能源研究示范中心挂职。”
  提到西藏地区的高原反应,赵教授说,“我还好,肺活量不高,3000多,反应不是特别强,肺活量超过5000的不要去,高原反应会非常厉害。”谈起西藏环境的艰苦,赵教授深有感触:“西藏很容易感冒、发烧,得肺水肿,那会有生命危险。”因为西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赵教授在西藏为了控制血压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他说:“我的血压在内地是稍微高一点,在西藏吃完药以后大概100-150吧,这种药我已经吃了将近十个月了。按照医生的说法是停药对身体更不好,回来以后吃完药就正常了。如果这次不回西藏的话,是准备停药一个月试试的,但马上又要回西藏,所以还得继续吃药。”赵教授笑笑说,“我在西藏瘦了将近十斤,在西藏去过阿里,环境特别艰苦,再休息不好、吃饭不好,这种瘦是正常的。”
  赵教授说援藏带给他三个刻骨铭心的收获,“第一收获是更深刻地明白了为党工作,为国奉献,为校争光的重要性;第二收获是深刻理解了边疆驻村维稳、保家卫国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三收获是深化了政策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主动作为的先进思想”。笔者从赵教授的话中,感受到博士团的专家们不仅有援藏理想,更要讲政治;不仅有专业能力,更要讲贡献;不仅有担当,更要讲团结。
  为党工作,为国效力,为校争光听了西藏地区的情况,笔者动容地问:“西藏环境这么艰苦,为什么您还要选择再次进藏呢?”
  “再去援藏,一是因为被感动了,二是那里确实需要。”赵教授回忆说,“2017年12月走之前,领导就继续援藏的问题找我谈了四次,但是我血压高,前三次我都没同意延期,身体不允许。但是第四次谈话的时候,科技厅的书记在办公室里吸着氧气跟我谈,当时就受感动啦!一个比我大六岁的、家人都在内地的正厅级干部,他以身作则地在西藏做着贡献,太有精神感召力了。组织要把我留下来,从个人角度,可能因为我在基层工作过12年半,组织觉得我有能力把这个中心管理好。另外,援藏的干部、博士都明白,去西藏,你是为国家效力,真挂实干,你在哪挂职,你要真正做点工作。”
  谈到援藏期间对西藏所做的贡献时,赵教授谦虚地笑了笑说:“2016年底到西藏后,我的首要工作是维护稳定,其次是改善民生,保护生态。”而通过谈话,笔者了解到,赵教授在西藏工作的一年做了很多工作。他积极参与能源中心分管的科室管理,配合区质监局认评处完成了新能源检测中心的CMA认证工作;参与了2017年科技厅能源领域科研项目的网评工作,主持和组织能源中心承担的区自然科学基金等10个项目的验收;参加了西藏新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暖通咨询会和羌塘高原生态产业提升与发展研讨会,并献计献策。
  2017年3月,赵教授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前往阿里地区改则县五个乡进行离网型光伏电站的修复,为藏族同胞送去光明,并慰问驻村干部,为驻村点群众捐款。
  援藏期间,赵教授参加了全区第五届“成才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竞赛西藏自治区选拔赛,并代表评审委员会发言和颁奖;先后为西藏大学和西藏农牧学院的大学生做了3场学术讲座和报告,并为西藏大学生搭建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平台,协助指导了西藏大学5项大学生科技作品。
  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援藏博士,赵教授认为助推西藏发展“输血”的同时,更要“造血”。2017年2月,我校和能源中心签订了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协议,9月赵教授在能源中心主持了基地揭牌仪式,目前已有3名研究生到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另有4名研究生在基地依托科研课题正在进行联合培养。他希望“借此为西藏提供理论方法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也让更多的研究生有机会参与自治区科研项目,同时改变能源中心在科研项目等工作中人才短缺的局面,为西藏地区人才培养与输送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赵教授还以援藏博士、大学教授双重身份创造性地开展业务工作,注重“做项目”与“育人才”协同并进,实现项目成果转化,助力西藏新能源建设。赵教授还积极推进西藏光伏与热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谋划和筹建院士或专家工作站,通过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国内顶尖太阳能领域专家团队,为西藏培养新能源领域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
  赵教授在积极工作的同时,也重视总结写作,他由工作所感撰写了《踏进“天路”,承扬“两路”精神》一文,于2017年7月4日发表在《西藏日报》第9版援藏实录上;之后又撰写了《不断加强西藏新能源建设》和《有一分热,发一份光》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新西藏》2017年第7期和第10期。
  最高目标,最快行动,最实措施在采访中,赵教授的一言一语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赵教授指着实验室正在忙碌的一个女生说,“她是第一个去西藏的,待了两个月,三月份去的五月回来的,最艰苦的岁月。我去阿里,她在拉萨,没让她去阿里,那里太危险了。”
  谈到对大学生们的建议,他说:“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首先是品德。如果是品德不高尚的话,再好的人才也没用。我们说西藏缺人才,没有人才是建设不了的,但是没有道德的话,叫人才归零,所以思想方面还是最关键的。”同时,赵教授重点强调“学习是第一位的”,他说:“现在很多学生想当班干部、获奖、入党,这样可能找工作的机会多一些,到企业工作,当过班长等干部,管理能力和待人接物确实不一样,但是只是当过干部,没有专业基础,到时候搞专业也是不行的。我觉得学生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不冲突,作为学生,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学习,但是只会闷头搞学习,以后也是不会有特别好的发展。”
  “最高目标,最快行动,最实措施”,这十二个字是赵教授的教学理念,还有他教导学生的21字方针“努力到无能为力,学习到筋疲力尽,拼搏到感动自己”。这些字都印在赵教授实验室的墙上,而赵教授的座右铭“积极而受益,上进如攀岩”则印在了学生们的心里。
  采访过程中,赵教授一直谦虚地说,援藏博士团远远没有援藏干部贡献大。但笔者却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他对于党、对于国家有朴实深厚的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是一个热情的人,对工作、对科研、对学生都如此,即便是我们这些偶来造访的采访者,也能深刻感受到他身上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他的精神境界是能带给人极大精神感召力的,他始终抱着为国效力的想法工作着,并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传承这种思想。赵教授向我们诠释了“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长虹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