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师 专 之 夏


  “又是七月流火天,歌声嘹亮笑语欢。”这样的场景仿佛又把我带回了大学时代。我的大学是常德师专,那是我曾经学习工作、成家立业的地方,那里的一切都令人难以释怀,尤其是常德师专的夏天!
  母校的夏天是我入校也是我毕业的季节,当那一抹落红还未完全化作春泥,满园的石榴已有了笑意,路旁的四季桂正花香扑鼻,接踵而至的第一声蝉声在红楼周围的树梢上鸣响,行人忽然止步:哦,夏天到了!
  1978年的夏天似乎很长,这个校无邻舍、路无夜灯,原本宁静的郊外围院,一下子增添了四百多名学生,校园内一时热闹起来,灯光也亮了许多,学校的高音喇叭整天播送着欢迎词与新生的决心书以及“再过20年咱们再相会”等校园歌曲。校园内到处是欢歌笑语,充斥着青春的活力,洋溢着夏天的热情,迸发出这代年轻人独特的精气神。广播忽地停了,大抵是晚自习时间临近,那日我刚接待完物理科的最后一批新生,便接到了政工科陈平秀老师的通知,急忙赶到校办公楼的小会议室去开会,小会议室一般是校领导开会的地方,我略紧张地说道:“报告!”“请进。”只见陈芳柏书记坐在中间,两边坐着刘志宇、廖中致两位副校长,还有政工科滕科长和龙淑兰老师。我以为走错了地方,迟疑了一下,滕科长笑着说:“没错,你进来吧!今天晚上就是开你的会。”我当时站在门边有些不知所措,芳柏书记招呼我坐下,询问了迎新工作并表扬了我,而领导们说了些什么,我还未反应过来,廖副校长就宣布了决定,让我从明天起调到校团委学生科工作,这是校党委、校长联席会决定的。就这样我有些突然地接受了新的工作安排,便离开了刚熟悉的教学岗位,专职干起了常德师专共青团和全校的学生工作,这天是1978年8月23日,一个炎热的夏天。
  1978年,各项各业都在整顿调整中,高校工作百废待兴,高校学生工作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窘。全国刚恢复高考,学生群体的结构也变得五花八门,年龄的差距、经历的不同造成了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差异。学校靠什么让这群曾经被历史遗忘的热血青年重新焕发出他们求知的激情和对生活的渴望?这是一个问题。所以学校党委对77级与78级学生做了全面分析,并根据师范特点进一步明确了“求真、务实,德才兼备;求知、博学,一专多能”的办校方针,充分发挥这批“老三届”居多的特点,开启自我管理的新模式,特别是在日常管理上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群众组织的作用,让学生“自信、自尊、自强不息”。
  正是那时,学校给我下达了重要任务:组建常德师专学生合唱文工团并要求在国庆节作汇报演出。忽地似泰山压顶,又好似天方夜谭,因为当时师专文艺完全是一片空白,一无艺术科,二无音乐课,尚不认识五线谱,且未摸过铜管乐,我这个所谓组织领队人竟还是一个门外汉,可任务下达就是命令,当过兵的我懂得规矩,知道我们不能退缩。不是组建学生文工团吗?我们就从学生中寻找人才,因为参加过好几次的新生录取,我知道在77级与78级的学生们中,人才济济、卧虎藏龙。他们中有不少音乐、舞蹈特长生,中小学教师,还有专业歌舞剧团、荆河剧团的专业演员。有着校党委的支持和我们的自信,学生文工团组成框架和工作方案不到一周就呈报到了书记和校长办公室。工作都在按部就班,有条有理地进行,我们聘请了陈克理、开朝海和陈海林三位老师做我们的顾问,并确定下我们第一场亮相节目是:交响乐《黄河大合唱》。全体演艺人员和乐队工作由校团委宣传部和校学生会组织落实。不到两周时间,以符志华同学为首的乐队成员全部到位,崭新的黑管圆号、长笛、扬琴和二胡等乐器都快占了半个舞台,清一色的“老三届”学生中的文艺积极分子踊跃参加,一台还没上演的“戏”就已经拉开了序幕。
  1978年9月18日晚上8点,我们比预期提前半个月在常德师专大礼堂,由开朝海老师指挥,李永芹和郑志良领唱,以中文、英语和物理科学生为主汇集了全校七个学科的文艺积极分子参加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不仅唱响了常德师专,还迅速唱遍了整个常德市区工厂和部队。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正是这台大合唱,一支交响曲才唤醒社会的公允,“哦,常德师专还是一所大学。”“我们常德也有大学,她就是———常德师专!”从此,常德师专组织活动和学生文艺生活都朝着学校党委的要求积极传播时代最强音,使沉寂已久的校园焕发出了新的青春活力。
  一曲刚唱过,又上新征程。1979年,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拉开了序幕,时间紧且标准高,我们这个小小的大学,要想在全省30多所高校中取得名次谈何容易?但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争取前十名,为常德师专争光”。依旧是我们原班人马,我们进行了认真地学习,商讨,最后决定本着“贡献第一,名次第二”、重在参与、学习的心态积极参加。我们走访了常德地区歌舞团和市文化馆,而且还向戏曲大师黄士元拜师学艺,很快编写出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常德丝弦·十唱真善美》和具有师范特点的《常德渔鼓·不改行》。4月25日,我们凭借《常德渔鼓·不改行》在湖南医学院的大礼堂一举拿下由全省三十多所高校参加的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的一等奖,同台参赛的《常德丝弦·十唱真善美》也获得了三等奖。夏日正当时,喜报传来,同学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无论是教室宿舍,还是食堂操场,但凡有学生的地方都沸腾了。当时办公二楼的团委办公室被挤得水泄不通,师生们争先恐后,要一睹由全国学联颁发的奖状与奖旗。也是那时,常德师专成了全省高校谈论的热点。
  后来,常德师专共青团在学生工作上开创了湖南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而我作为“五讲四美”高校模范团委先进单位代表进京,在中央团校参加了由团中央学校工作部组织的高校新时代学生工作座谈会,当时袁纯清部长握着我的手说:“感谢老乡友,工作有成绩。”我参加团中央的座谈会之后,收获匪浅,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学到了经验,也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回校后,我把座谈会精神和我新的学生工作思路给校党委做了专题汇报,希望结合师范院校的特点进而开展文化创新活动,组织学生社团建设,为开辟学生素质教育新课堂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并把学校的第二课堂作为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寓教于乐的社团活动的新阵地。我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老师们的指导,那一时,常德师专学生自己组织的几十个各种各样的学会团体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遍布了各个学科,学会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得整个学校校风、学风和新型师生关系变得更加清纯和阳光。
  在上海观看了《上海之春》歌咏比赛后,我新的灵感被激起,欲走上海之路创办常德师专首届《师专之夏》。1981年5月11日,由中文科邓玲玲和刘正湖同学领唱的《歌唱祖国》的大合唱拉开了常德师专首届《师专之夏》的帷幕,继而由卓卡琳和刘桃初主演参加了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的《常德渔鼓·不改行》,赵敏、陈建辉、李君文和陈朝霞等同学则演唱获得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三等奖的《常德丝弦·十唱真善美》。从此后,一年一届的《师专之夏》都会有新的节目,如刘平凡和李君文的《兄妹开荒》的小调表演,周志华和屈景生的相声,谢新元和叶青的男友二重唱,熊丽霞和张建莉表演的《金梭银梭》等。一年一度的《师专之夏》也就由此成为常德师专的名片,以大合唱为主要形式的音乐会也因此成了常德师专联系校友和社会的桥梁,之后又结合暑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培养出一大批学生骨干。
  犹记1984年,我带领戈敏和熊丽霞等100名文艺积极分子学生成功地参加了由团地委在常德体育馆举行的千人青年圆舞曲比赛盛会。后来我调到地区广播电视局工作,离开了我朝夕相处的同事、同学,以及我亲爱的学生。一批批新人,一届届校友,一次次活动,一个个身影……都成为了我抹不去的师专记忆。
  每当回忆起师专那段情深意长的学生工作和与我一起合作过的团委、学生会的同志、师专的校友们时,我总忘不了师专领导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忘不了学生专干和学生干部的无私奉献!忘不了如红似火的激情岁月!忘不了那些可亲可爱的面孔!更忘不了的是我们共同的《师专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