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编者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1978到2018,40年砥砺奋进,40年成就卓著,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生了巨变。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河南农业大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就。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本报推 出【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专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四十年已过,看今夕,山依旧是昨日的山,九级古塔没高也没低,然而四十年峥嵘岁月,四十年奋斗征程,这场历史变革翻天覆地,波澜壮阔,我们的家庭、事业、生活融入其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深度变化,而我有幸与改革开放同龄,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回忆是一壶用情感的沸水冲沏的溶茶,翻滚、起伏、然后冷却沉静。我有时候就在想,现在的年轻人无疑是幸福的,教室宽敞明亮,图书馆典藏文集,三餐菜系各式各样。
  依稀记得我的童年时代,条件艰苦,教室简陋,偌大的空间里只有一张水泥砌成的课桌,若要上课,便搬着自己从家带来的凳子,挤在一张小小的水泥桌边。直到我上五年级,才有了真正的课桌。那个时候是没有电灯的,也买不起蜡烛,昏黄的煤油灯成了我们晚自习时努力学习的唯一见证者;到了初中,教室里才有了电灯,却还经常性地停电。
  那时候,我们的一日三餐很简单,简单到只有馒头。高中时每个月,我都要骑七十多里地的自行车带着粮食去上学,把这些粮食换成饭票。1996年我考上了大学,早期全国所有的大学都是不交学费的。幸运的是,我赶上了这不收费的最后一届。四年里包括住宿费、书费等共交了1700多元钱。那时起,各方面的条件开始出现真正飞跃式的改善。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国家从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到如今“互联网大数据”的盛行。毋庸置疑,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明智又伟大的壮举。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在每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伟大时代,总能让我们发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叹。我的本科、硕士生涯以及后来的教育工作都是在河南农业大学度过的,十几年的时光,我目睹了母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逐渐壮大。1996年时,还只有文化路一个校区,学校大部分的经费和师资力量都投入在教学方面,国家级平台寥寥无几。2010年,我作为特聘教授再次走入农大的时候,学校伴随改革开放的机遇不断进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2011计划”、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新校区的搬迁、国家级平台的增多……诸此种种,无不彰显着学校的成长,以及改革的全方位多元化。
  路遥曾说:“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在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的40年征程中,我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先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小麦品质协同改良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等,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发表SCI检索论文36篇,参编国际书籍2部。授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9项。2010年我从意大利回国时被河南农业大学直接聘任为特聘教授,2012年4月被评聘为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11月成为 “第一届中国作物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另外,还获得了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青年科技领军人物”、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和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奖励方面,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励等奖项。也许在别人的眼中,我有很多荣誉加身。但我知道,我能有这些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
  我本科读的农学专业,或许是老一辈人留下的观念,对农学总有一种莫名的“歧视”感。和很多初入大学的学生一样,开始的我是迷茫的,找不到定位,直到大四实习接触科研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原来农学是专业性如此强的一个专业,里面太多的未知让我迫切地想去探索,也自此找到了努力下去的目标。科研有很多不可控性和未知性,再加上当时的环境条件与硬件设备的限制,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2000年读硕士的时候,一个简单的DNA提取试验都要去外面学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事情要有目的性才能找到方向,在考博士之前我一直在学习,心无旁骛,一头扎在分子生物学里寻找创新点与突破点。我也一直觉得,当你有所发现,你就要表达出来,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学者提供资料并得到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这也为我后来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奠定了基础。2008年我去了美国,2009年去了意大利,2012年又去了美国。我深深明白,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国家处于封闭状态,是不会有出国的机会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国家和国际上慢慢接轨,真正把窗口打开,经济发展起来了,人的思想观念改善了,国家的地位也上升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家引入的技术更全面,方法更准确,科技创新的势头锐不可当。农大的科研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实验室引进越来越多的高端设备技术与人才,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国家级平台,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
  人生或得或失或喜或悲,要紧的是心中一泓清泉,不能没有月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70后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在成长过程中享受着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也在感受着国家巨大的变化。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我们,要接过老一辈改革开拓的旗帜,投身到改革创新的大浪中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不辱使命、不忘初心、不负梦想!(采访:陈淑敏 范晓玉)人物简介:陈锋,农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任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作物育种与种子科学系主任等职务。河南省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改良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