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2003至2008年, 文理科大楼、 综合教学楼、 体育馆、 风雨操场、 万人食堂以及三幢17层的学生公寓楼等在内的新校区建筑群拔地而起。新校区建成后, 集大占地面积达到2300多亩, 比合并前扩大一倍。新校舍面积达60万平方米, 相当于学校过去85年间所建校舍面积的总和。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集美大学从无到有,从五校分立到合并发展的四十年,尤其是1999 年 1 月实现实质性合并后,学校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加快校区发展,坚持内涵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各项事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这里原是一片滩涂,被泥泞与沼泽覆盖。短短五年时间,一片占地1100亩、校舍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新校区拔地而起:一幢幢嘉庚瓦、红砖墙、燕尾脊的恢弘建筑鳞次栉比,挺拔耸立于湛蓝的天空之下,一路由南向北,铺展开去,构成城市里最为耀眼的一道天际线。这里绿树成荫,花草丰美,在大片葳蕤的绿里,一汪碧水镶嵌于楼宇之间,晶莹而剔透。2009年,集美大学新校区“嘉庚式建筑”荣获“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是全国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高校。
  新校区建设只是学校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集美大学自合并组建以来发展迅猛,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原有的校舍不敷应用,新校区的建设势在必行。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集美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从2003年10月开始动工,2008年10月新校区建成投用。文理科大楼、综合教学楼、体育馆、风雨操场、万人食堂以及三幢17层的学生公寓楼等在内的新校区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磅礴,校园处处景色怡人,万象更新。新校区建成后,集大占地面积达到2300多亩,比合并前扩大一倍,新校舍面积达60万平方米,相当于学校过去85年间所建校舍面积的总和。
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建省委主要领导就在集美召开加快筹建集美大学座谈会,当场拍板划定960亩土地作为集大新校区建设用地,为集美大学的后续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2003年,集美大学将新校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后,在省委、省政府和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每年都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友银行的股息分红中获拨2300多万元的建设经费,大大缓解了新校区建设的资金压力。福建省领导也经常抽空到学校视察,听取汇报,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新校区建设立项顺利获得省发改委批准。此外,在资金的扶持、拆迁征地的协调、原材料的供应保证
等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均给予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集美大学新校区的顺利建设也离不开海内外校董、校友的无私奉献。在嘉庚精神的感召下,广大校董、校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主意出主意”,竭尽所能地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无私慷慨的捐助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被誉为“嘉庚精神,尚大情怀”的陈嘉庚先生的杰出学生、时任集美大学校董会副主席李尚大先生,深受校主爱国兴学精神的熏陶,对发展壮大嘉庚先生的教育事业始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倾力捐资兴学,累计捐款超过2200万元,以自己一生的实践诠释了嘉庚精神和诚毅品格。一大批校董为新校区建设积极捐资,并以各种方式支持新校区的建设。
新校区建筑继承了中西合璧的多元化嘉庚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把历史和现代紧紧相连。吸纳了古今中外优秀建筑特色,结合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形成独具魅力的嘉庚风格:中西合璧、古朴大方、庄重恢弘。漫步校园,穿行于一幢幢宏伟而优美的嘉庚式建筑之间,回顾新校区建设的过程,我们不仅能体会陈嘉庚先生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创新求变的胸怀与格局,感受凝固在建筑中的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拳拳赤子之心和倾资办学、鞠躬尽瘁的“诚毅”品格,而且更为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精神和品格的薪火绵延、代代相传。一座座建筑,都述说着弘扬嘉庚精神、助力集大教育发展的感人故事,成为一代又一代集大人对他们的永恒纪念。
  薪火传承,谱就盛世华章。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厦门会晤)期间,随着会议宣传片的热播,集美大学以其美丽的夜景惊艳了世界,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校区的建成不仅是学校空间的拓展,更意味着教学质量、教学功能的全面提升。学校面貌大为改观,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资料来源:《百年集大 嘉庚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