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春华秋实歌一曲 史韵长存醉古今





在师大校园,有这样一个团体,他们默默无闻地翻着厚重的史册,他们把过去的春华秋实谱成今日的曲,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认真地歌唱。它就是挂靠于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的春秋学社。

春秋学社是以研究历史,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为主的社会科学类文化艺术社团。春秋学社成立于1999年,距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社团成立之初,一些历史专业的同学开始将自己的学习心得、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汇总为纸质版文本,之后由老师在这些文本的基础上帮他们修改指正,文章逐渐成熟,最终创成了学社特有刊物《史苑》。春秋学社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它通过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参观平原博物馆、观历史影视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为有一个热爱历史的团队在背后努力开拓,不断地探索新时代下对于历史的学习和感悟,才形成了如今这一成熟的校级社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受到很大的关注,我们在对春秋学社现任社长王媛媛的采访中了解到,社团举办的“对话手艺人”活动得到了不错的反响。社员们从一些手艺人那里了解到历史信息,通过口述史的形式描述出来,以便让大家更好地学习历史,由此创办了“对话手艺人”这一活动。“对话手艺人”活动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社员们需要走出校园,迈入村田之间,去寻找民间手艺人,并尽力创造与他们交流合作的机会,争取把民间手艺带到校园。他们在今年暑假拜访了张丙文老师的葫芦烙画工作室、学习了获嘉县小杨庄流传千年的木板年画、和隐于太行山中的剪纸高手进行交流、聆听一心沉在墨法酒香中的谢老爷子的人生感悟。一路走来,路漫漫其修远兮,有坎坷亦有欢笑,春秋学社已从懵懂的少年成长为茁壮的青年,正一步步迈入更闪耀的舞台。

风风雨雨十九年,社团越来越成熟,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随着本科生论文答辩的开始,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春秋学社成立了“学术部”。在一个大学里,学生是基础,学术部的成立,为真正热爱历史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进入学术部的成员经过了层层选拔,专业知识都较为扎实。诚然,学术部也并未因其专业性而闭门自关,他们的工作也在由单一的学术论文研究走向多元化。例如校图书馆每周的文史类新书书单的推送就由学术部负责。我校几乎每周都会进一批新书,学术部成员会分组从中挑选出文史类书籍并对书名书号进行汇总。“共读活动”也是该部特色。成员们会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共同精读一本书,在阅读中共同探讨。活动鼓励先掌握基本的史实,所以会先从通史读起,例如先读《国史大纲》或者《吕著中国史》,再去读世界通史类的书籍,通过中西对比结合来更好地感知历史。

推动春秋学社的发展并非易事,最初的史论文撰写对社员们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论从史出,写出来的东西要有历史依据,论文若无史料支撑就是空中楼阁。社团负责人欧磊老师说:“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要有哲学的思维在里面,讲究逻辑性,并不是简单地集中自己的想法。”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社员们常感觉很困难。认字、解读史料,这些都非常考查学生们阅读量、知识积累、研读史料的理解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由此而生的那股对历史一探究竟的钻研劲儿在无形中使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厚。这像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社团注入了新鲜血液,学生们专业知识也更加牢固,眼光更加长远。而研究历史,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观点解决历史问题。历史为现代人提供借鉴,不仅是史学研究者热爱历史,每一个人都要关注历史,历史从来不过时,它紧跟时代步伐,感知时代命脉。

春秋学社在历史与现实的磨砺中慢慢成长。它始终不渝地秉承着“直面现实,不忘历史;以史为鉴,激浊扬清”的宗旨。当谈到社团与历史使命感的时候,欧磊老师认为,历史使命感既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动态的,它是一个动静结合的抽象物体。春秋学社在努力地让历史与潮流并肩,把历史情怀散播在师大师生心中,同时,春秋学社的发展壮大也对师大历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作为一名中国古代史老师,欧老师多次强调学习历史,首先要拥有历史自觉性,要在对历史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历史不是凝固的,而是鲜活的,春秋学社是一个让学生贴近历史,感知历史脉搏跳动的平台,一批批的春秋学社人正在为师大学子历史情怀、历史自觉的培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时代的警钟。春秋学社为历史不断拼搏,努力成为一个拥有良好学术氛围的文化艺术社团。默默无声魂,淌淌岁月金,春秋学社仍在不断探索着。(图/李雨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