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古代扶贫的暖心事儿


  扶贫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其实古代也有许多精英利用手中的资源,做了许多扶贫解困的工作,其故事十分贴心、暖心。
       孝文帝的扶贫政策
       公元 473 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北魏孝文帝。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孝文帝改革”载誉史册。
  他在位的时候,曾经强迫富人帮扶穷人。据 《资治通鉴》 133 卷记载,公元 473 年,“癸丑,魏诏守令劝课农事,同部之内,贫富相通,家有兼牛,通借无者;若不从诏,一门终身不仕”。
  也就是说,北魏政府要黎民百姓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同一部落、地区的富人和穷人要互相帮衬,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富人家如果有多余的耕牛,就必须借给穷人耕田、拉车。如果富人吝啬不借,被政府知道后,富人的子孙不可以从政,将被永远禁锢在家做平民。
  在如此严厉而雷人的政策下,孝文帝治下的富人纷纷开始帮扶穷人。
      慈悲的郎中
      明朝洪武年间,苏州人高启任翰林院国史编修官,负责修撰 《元史》,为了能收集到正能量的好人好事,他隐居在江苏吴淞江滨青丘乡下。
  一次,有一个叫赵子贞的老人到他家讲了自己一家的故事。他说其一家人从淮南回到吴淞江青丘,由于旅途辛苦,车马劳顿,到青丘后全家人都病倒了,这时候谁也无法照顾谁,而且连送一点汤水、稀饭的人都没有,更没有问寒问暖的人。全家人都十分绝望,认为这次是死定了。当他们一家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时候,邻居中有一位叫何子才的郎中,闻讯后每天到其家里探望,而且免费送医药、汤饭。赵子贞家看到了生的希望,对他充满了感恩之心。何子才每天为他们辛苦,不知疲倦,更无厌烦之色,过了一个月后,赵子贞全家人慢慢地恢复了健康。
  赵家一直十分穷困,虽然与何子才是多年的邻居,但是以前没有给他们家什么好处,而何子才拯救、帮扶他们一家的生命,也不是想从他们家获得什么好处,完全是出于扶危济困、施行仁义的美德。
  赵子贞说,他已经年老体衰了,和老妻幼孙又能相依为命,这都是何子才的恩情。只是他无以报答,希望高启写一篇文章替他表达其感激之情。
  高启听后十分感动,把何子才救助邻居的故事记载在 《赠医师何子才序》 一文中,称赞何子才是“医而有德、义声积著”。
      状元用秀才功名扶贫
      邓钟岳,祖籍江西南城,寄籍山东东昌卫(今山东聊城)。他在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状元。据说,他在会试的时候,已经被刷下。幸亏一位房考江苏人徐陶璋(也是状元)从落试考卷中淘出其试卷,阅读之后向主考推荐,邓才有幸考取贡士。没想到,这个差点落榜的书生,竟然在殿试中考取了状元。据说,康熙看中了他的一笔好字,其试卷上的评语是“文章平平,字甲天下”。
  据 《清代野史 · 名人轶事 · 史阁部后嗣》 记载,雍正四年(1726),邓钟岳提督江苏学政。一次,他在江宁府(今南京市)主持院试选拔秀才的过程中,发现一位姓史的童生(进学未考取秀才者,不论年纪大小均称童生),已经40 多岁了,其履历表上“祖父”一栏填着“史可法”的名字,他感到惊讶。因为,一般人认为史可法全家已经全部殉难了,已经绝后了,怎么又出现一个 40 多岁的孙子呢?这个史童生看上去穷困潦倒,企图考取秀才功名,获得政府助学金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的。
  邓钟岳接见了史童生。史童生说自己确实是史可法的亲孙子,当年史可法在扬州带
兵时,把家人安顿在南京城内。1645 年 5 月20 日,他兵败殉国之后,家人或自杀,或被杀,只有一个有孕在身的小妾由于安置在别处,侥幸活了下来,并生下史可法的遗腹子,延续了史家的香火。史童生便是史可法遗腹子的儿子。邓钟岳经过仔细的调查之后,确认了史童生所言不假,他便决定给这位忠良之后一个秀才功名,解决其家的生计问题。
  但是,史童生的文章破绽百出,和秀才水平相差很远。邓钟岳经过反复考虑,最后还是破格录取他为秀才,并向其他秀才解释,自己这么做的理由是扶持忠义之后,对他不能仅看文章。他又郑重其事地把自己录取史可法孙子为秀才的故事镌刻在石碑上,意思是告诫后来的学政不要根据文章来考核、为难史秀才。也就是说,史可法的孙子以后的岁考成绩再差,也不会被剥夺秀才功名,也不会被断掉政府的补助。
  由于邓钟岳的关照,“故史生得以青衿终,而家亦稍裕焉。”史可法的孙子从此终身为秀才,每月有了补助,家人生活有了着落,不必服劳役,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家里的门槛可以比平民百姓家高几尺,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
  (转自: 《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