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古香道上的古桥

。  ——文/

石景山区北部有座青龙山, 乾隆年间又叫清凉山、 小五台山。青龙山南北走向,纵长 1 公里, 横宽 0.7 公里。最高峰海拔438.6米。青龙山上有条进香古道, 俗称古香道, 与京西大道相连。京城和京东 8 县(通州、 香河、 三河、 安次、 武清、 宝坻、 蓟县、 宁河) 的香客、 游人出阜成门, 经八里庄、 田村、 黄村 (今西黄村) 、 西井, 由北辛庄上山, 踏上这蜿蜒曲折的古香道。古香道曲折起伏, 放眼望去, 宛若羊肠; 走近前来, 却是由数块石板铺就。树影婆娑, 曲径通幽。

古香道东起辘轳井沟, 经佛字石刻、 东茶棚、 福惠寺、 念佛桥、 一片石 (今陈家沟) 、西茶棚 (满井茶棚) , 在此小憩后, 越万善桥到天泰山慈善寺。更有虔诚善男信女, 不辞山路崎岖, 直奔三家店, 经龙泉务、 琉璃渠、陈各庄、 桃园、 南庄, 前往妙峰山朝顶进香。

青龙山古香道沿途有弘德寺、 洪福寺、宝珠洞、 广禧寺、 双泉寺、 慈善寺等庙宇多座。古香道上, 令人赞叹不已的是横跨深涧之上的两座古桥: 一是念佛桥, 另一是万善桥。

念佛桥又称宝胜仙桥, 俗称面板桥。长15米, 宽3米, 券形单孔, 古色古香。清 《日下旧闻考》 载: “念佛桥旁边有石刻念佛二字” , 故名。念佛桥为青龙山福惠寺到翠微山宝珠洞必经之地。桥北有石碑, 碑文漫漶不清, 只有 “弘治壬子” (1492) 四字尚可辨认。从而可以断定, 念佛桥建于明弘治年间, 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

越念佛桥, 沿翠微山腰绿色长廊可到八大处第七处宝珠洞; 沿古香道西行, 可上陈家沟。陈家沟因村东南岩体裸露, 寸草木不生, 远望青石一片, 又名 “一片石” 。到满井茶棚小憩, 翻南大山坡, 过万善桥, 拜桥头接引佛, 达双泉寺, 可至天泰山慈善寺。

万善桥在双泉寺东南, 初称双泉桥。去天泰山慈善寺必经这座桥。桥长18米, 宽3.1 米, 砖石结构, 护栏外侧镌 “万善桥” 3字。万善桥为单拱, 拱券巨大, 半径3米多,半圆以下, 再垂下5米有余, 总高将近10米,相当4层楼那么高。站在拱桥之上, 桥下泉水湍急, 急泄而下, 令人感慨万千。远远望去, 万叠苍翠之中, 拱桥横空, 如同彩虹, 将南北连成一线。万善桥造型古朴, 优雅舒长, 让人流连忘返。旧时, 桥北有座小庙, 称菩萨庙, 现无存。小庙故址以西, 两株古柏之间, 有石佛一尊, 造型生动、 线条流畅, 在石景山区现存石佛中, 堪称上乘之作。

双泉桥附近有双泉寺, 《日下旧闻考》载, 明人香盘寺碑: “都城四十余里, 有寺名双泉, 有山名翠微。泉山幽胜, 甲于他山。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 年) 诣其寺潜暑。寺有双泉, 因而得名。即建祈福宝塔于寺北。 ” 双泉寺即金章宗八大水院的双水院。据 《金史 · 章宗纪》 , 章宗在成功地粉碎一起未遂政变之后, 秘密地前往双泉寺避暑, 当然要经过双泉桥。当时, 章宗先后有 4 子夭折, 尚未有皇位继承人。于是在双泉寺建祈福宝塔, 祈求上天赐子。可惜, 章宗两次到双泉寺祈祷, 也没有保住第五子和第六子。

双泉寺, 坐北朝南, 两进院落。一进院东西厢房各三间, 二道门前竖2碑: 明碑风化严重, 清碑字迹清晰。二道门硬山正脊,门内有影壁一座。二进院正殿三间已经改建, 东西配殿尚完整。院内参天古柏四株,挺拔苍翠, 为古刹增色不少。

但是, 现存的双泉寺不是章宗避暑之所, 章宗避暑的双泉寺在现存双泉寺以西。据光绪年间的碑文: “双泉山旧有香盘寺, 明成化年间建, 二碑尚屹立庙址, 久圮, 双泉在其左。 ” 由此可知, 明成化年间曾重修双泉寺, 改称香盘寺, 双泉位于香盘寺左 (东)面。今双泉寺, 双泉在其右, 说明现存双泉寺系移址重建。清光绪年间, 香盘寺颓废,青龙山福惠寺刘诚印等重修庙宇, 自光绪九年 (1883年) 三月开工, 历四年告成, 同时将双泉桥修葺一新, 改称万善桥。

1951年, 古桥专家孔庆普听说双泉山有座古桥, 前来考察。孔先生惊叹, 万善桥虽小, 但在北京古桥中结构形式独一无二,认为这是北京最美的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