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时评写作如何出新

就时评的写作来说,求新、创新与出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和努力目标。或有新形式,或有新话题,或有新思想,或有新视角,或有新观点,或有新表达……可以绝对地说:离开新,时评乃至新闻评论的生命就终止了。

  时评的出新要的就是像唐朝诗人杨巨源说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的“新”。以下只就时评写作的角度新、表达新两方面作些简要分析。

  角度新:

  新在视角独特 独辟蹊径

  苏子瞻在描述形神丰富、变化多姿的庐山风景时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有人说一百个人看《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贾宝玉,一百个林黛玉。这说的都是观察人和事物的角度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人看事就会有不同的观感,得出不同的结论。时评的写作也是如此。有的时候,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出于不同的目的,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就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甚至有时会是截然相反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想法,产生不同的看法。

  比如获得第14届中国新闻奖言论一等奖两篇评论作品,一篇是人民日报的评论《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就是一种重型评论的视角,是一种正面切入的角度,这也是符合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身份和作用要求的宏大叙事的篇章形式。而另一篇则是甘肃日报刊发的时评《微笑,并保持微笑》,则另辟蹊径,从“另类”的角度,完全不同于人民日报的视域,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而在当时却又是弥足珍贵、为一般人所忽视的一个典型细节,并从中发掘出了这个小细节的重大价值、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以小见大,以温婉的立论角度和独具匠心的切入视角,使文章写得角度新颖、匠心独运。凸显了作者对日常社会生活的敏感性和对实际生活观察的敏锐性,以及切入文章的视野独特、奇巧功力和独辟蹊径、出奇制胜的本领。

  表达新:

  新在生动引人 文采斐然

  前面说到的发表于2003年5月22日甘肃日报上的时评《微笑,并保持微笑》,不仅是一篇视角独特、角度新颖的好文章,而且也是表达新鲜、文采斐然的时评,其表达的新颖独到、引人入胜至少有这样几点是相当突出的。一是标题生动引人。新闻评论要吸引“眼球”,引人阅读、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标题的生动引人是第一位的要求。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惟有标题生动精彩,率先打动读者,才能吸引人们阅读。在非典流行的时候,在那个严肃有余、紧张异常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微笑”来,这确实是一个奇巧的举动,难免叫人好奇: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在那儿傻笑?有什么好笑的?这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而且标题的行文还采用了递进回环的修辞手法,既言简意赅,又别有兴味。二是表达上的夹叙夹议,层层递进。此篇评论看似一个总起、三个并行的分述,实则是一个总领段,统揽全文。并用三个小标题,辖着三个递进的段落——从医生的微笑,到患者的微笑,到大家的微笑,实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由点及面的层层递进评述,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全文各个层次都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事理糅合,寓意递进,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之间紧密结合,浑然天成。三是诗意化的散文表现。这是该文最大的特点。作者“采取了散文式的表达方式”,而且认为“这种轻松的方式,正适于表达‘微笑’这种轻松的表情,也正适于缓解非典时期人们绷紧了的神经。”文章看似较散:一则短信,一则公益广告,一幅“大眼睛”的照片,302医院的护士,广东中医院的护士长,法国哲学家的名言,不时出现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实则都以一个“微笑”串连起来,获得了形散而神聚之效。此外,文章的主标题与三个小标题,以及行文之间的语言,既体现了节奏与韵律之美,又给人以辩证逻辑的韵味。譬如:“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微笑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表情。非典不是微笑的惟一理由,却使微笑更具魅力。”“眼睛中所流露出的微笑,是那么的不经意,又是那么的深情;是那么的从容,又是那么的坚毅。”“叶欣依然身穿护士服,依然面带微笑。那微笑曾经给许多患者以希望,也必将给更多的患者以希望。”“住院的人,谁都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从患者的微笑中,我们也知道里面的世界也并非很无奈。一位患者说过,非典可能夺去人的生命,但却无法夺走人的信心。如果说非典病魔终被战胜,那么首先就不能在精神上输掉。”“微笑的感染力是互相的,也是无限的。不吝微笑的人,必将从微笑中得到的更多。”这样以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最终成就了一篇非常时期的典型范文。

时评写作如何才能求新出新

  首先要选择一个新鲜的话题,从社会热议的鲜活的新颖的说法,各种新出现的新提法、新思潮,或各种讲话、论坛、材料里的新见解、新主张中,发现、提炼出新颖鲜活的评论选题,对其加以思考分析、议论评说,是可以出新意、出特点、出思想的。

  二是在触及新的矛盾问题中,找到新的解决问题之道,提出新的主张和新的见解。要根据新出现或新发现的矛盾问题,抓住时弊,及时选题立论,痛下针砭,予以抨击,也可能写出新意。

  三是在论证评述及论辩交锋、拨乱反正、明辨是非的过程中,迸出闪光的思想,闪现出智慧的光芒,散发出如电光火石一样的独到见解、精彩之笔,从而引发出富有深刻的启示性的新鲜见解。这样富有思想性的东西,有时候也许就是那么一两句话的概括,就可以让人记住,并流传开来。一个人一辈子写的文章能有一两句叫人家记得住、还能流传下去,那就很了不起了。就好像那个唐朝末年负名诗坛的“一字师”郑谷,在《卷末偶题》中说的要“一句能令万古传”一样。

  第四还可以通过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的方式求新出新。所谓“反弹琵琶”,其实是“逆向思维”的一个形象说法。就是凡事都可以反过来想一想,走与别人、与众人不同的路径,是另辟蹊径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突出地强调个性特点,追求与众不同,也是一种求异的思维形式。老调子唱完了,创一种新调;老路子走尽了,闯一条新路。从新闻的反面、从报纸的背面去找选题,去立论,这常常也是可以出新的一条有效通道。这种逆向思维、反向思维,对于那些老题材、老话题,还有一些需要正面文章反面作的评论,都是十分有益的创新出新的思维方式。所以,有人提出来,做一个评论员是需要有一点反骨的,需要有一点反向思维的素养和功夫,对什么事,都要有从另一面甚至反面去看一看、想一想的劲头和作风。

  第五是选取可以引发议论、并能印证论点的新材料、新由头或新的论据,以新鲜的事例引入,避免老生常谈,在新事例上引出独到的见解和新意来,这也是新闻评论出新创新的契机和条件。正像康拉德·芬克说的:“把新的、重要的信息深深融合到一篇社论之中,能够给社论加入‘附加值’,吸引受众读下去。”

  第六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发议论。就是寻找新奇的视角,选取新的表达角度。有时候,对矛盾问题的看法、对事物的认识走到头了,或走进了死胡同,就应该考虑换一个新的角度看一看,换一个立场重新打量一番。

  角度问题,源自摄影学的要求。就是摄影上对位置和方向的取舍,或俯或仰或正或侧,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真正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角度问题,实际上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问题。角度问题,在新闻评论写作上,就是一个看事物的立场、方位的问题,就是从哪个方向、在哪个立足点、用什么视角来谈问题、表看法、作结论。所以,我们常常会与记者沟通:不妨换一种眼光写时评,实际上说的就是换一种角度的问题。换一个角度,就可能面貌大变,就可以新意迭出。

  最后,还有一个语言要新的问题,就是要有清新雅致的语句,要用新的语言形式来承载新的思想内容,要说一点新话,要以新瓶装新酒。少说陈词滥调,别说过时语言,别嚼别人嚼过的馍。

  上个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在“教科文卫”版上有一个成功的创新型评论栏目《编余》,在其结集的《子夜笔耕——编余百题》里就提出:“如果没有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新的语言,就宁可搁笔一天。”可见出“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因为我们写的是“新”闻评论!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编辑,国内部副总编,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北大CCM中心研究员)

原文来自:http://study.ccln.gov.cn/fenke/xinwenchuanboxue/xwxxlj/xwcbxxff/2137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