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怎样找准新闻评论的选题

曾有评论爱好者请教一位著名评论员“写什么”的问题,该评论员回复:第一,你问我“写什么”,我不知道;第二,知道我也不告诉你;第三,知道了我就写了。

这个回答告诉我们:写作一篇评论知道了“写什么”很重要;写评论的人一旦知道了“写什么”,又有一定的积累,剩下的事情就比较好办了。这里的“写什么”说的就是评论的选题

那么,评论的选题又是什么呢?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在其专著《新闻评论教程》中的说法:“选题就是人们在选择要评论的事的时候的价值判断……选题的价值判断尺度,要比新闻报道的价值判断尺度还要严格。”

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篇评论决定写什么内容的问题,就是选择所要评说的事物和需要论述的一个话题,是确定评说的对象及论述的范围。也就是说,一篇新闻评论要就什么事情、什么问题、什么现象发言的问题。

说清楚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捕捉得到并纯熟地运用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写评论的人都曾有这样的困惑和艰辛的经过。

早年的评论大家邹韬奋,在接办《生活》周刊开辟“小言论”时候说过:“每期的‘小言论’虽仅仅数百字,却是我每周最费心血的一篇,每次必尽我心力,就一般读者所认为最该说几句话的事情,发表我的意见。”这“最该说几句话的事情”,就是选题,就是让韬奋“最费心血”的地方。

国外的学者也有类似的感受。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专栏作家麦克·罗依科,谈及撰写评论的挑战时说:“这项工作的80%在于确定要评论什么。”这里的“评论什么”也是说的选题。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李仁臣,在介绍《今日谈》评论专栏的选题时说得更重:“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由此可见,一篇新闻评论的选题是多么的重要和难得。选题也就成为一篇评论决定性的部分和环节,甚至也可以说“选题决定一切”,或者说“选题第一”。

选题的重要,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看似偶然的例子管窥一斑。

例如2003年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出的两个评论一等奖,分别是人民日报选送的《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和甘肃日报选送的《微笑,并保持微笑》。前者是宏大叙事、鸿篇巨制般的政论,后者是玲珑剔透、散文小品似的时评,而它们的话题却是共同的:抗击“非典”。

再例如2007年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同样评出了两个评论一等奖,分别是人民日报的《走好全国一盘棋——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解放日报的《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其选题也是“不谋而合”:都是谈区域经济发展中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问题。更巧的是,人民日报评论的主要执笔者竟就是人民日报驻上海分社的记者。

由此可见有些话题在一年中的热度,以及人们对同类话题的关注度和认识度的相似与相近。正是从这个角度,人们常说:好新闻的评选历来都是“题材决定论”!这是有道理的。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新闻评论的选题问题上,选择那些高关注度的话题的重要性及其决定性的价值所在。

每年的三月,中国最大的事情、最热的话题,除有突发事件,毫无疑问的都是全国两会的内容:两会的进程、两会的议题大多事关国计民生,关注度高,议论度高,也是理所当然的。近年来,一些代表委员的雷人雷语往往成为热点,引发热议。2014年的两会上,中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以“吃不完的鸡腿不能退”为喻,来为手机套餐内流量“月底清零”规定辩白,就成为雷语热议。“吃不完鸡腿不能退”一时成为媒体评论热题。

中移动这位广东老总的会上说辞不免有强词夺理、偷换概念之嫌,这一雷人雷语理所当然地遭到舆论的口诛笔伐,大多选题比较一致,一语中的指出其比喻的不妥,偷换概念,漏洞百出,本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第二天,北京青年报抢占“第二落点”,也就此发声,就“鸡腿不能退”的话题深入一步,并支招《中移动该如何与消费者“讲道理”》,对“不会讲理”的中移动作出劝诫性的谆谆教导,为中移动的“国际惯例”找到了一个还算比较贴切、不那么蹩脚的“自助餐”比喻。同时,在为中移动等电信运营商解脱、找说辞的教诲中,进而要求他们学会如何讲道理、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低廉和便捷的服务”,如何“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这就不同于一般的就事论事的评说,而是把一个话题以理服人地进一步说深入、讲透彻了。让人口服心服,至少也是无话可说。

新闻评论的选题如此重要,怎样可以找到、找准选题呢?

笔者的体会是:大体可以从当前形势、社会热点、新闻事件这样三个方面来选择寻找。具体的找选题的方法可以有这样几个:

——于无声处觅选题:就是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个现象出现了,别人还没有敏感发现其中的问题,别人还没有看出事件的实质,你发现了,你想透了,立即选题、成文,抢先说出来,这也符合“第一时间”发评论的要求。在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率先发出第一声,开打第一枪,在第一时间、在别人未言之时发声,是最难能可贵、最有价值的。

——吹毛求疵找选题:就是要会找漏洞、挑毛病,抓住一些人、事、物表现出的片面性、不周延处,进行分析评说,指出其片面性、漏洞处、毛病和要害。

——反弹琵琶出选题:这其实就是“逆向思维”的一个形象说法。就是凡事都可以反过来想一想,走与别人、与众人不同的路径,是另辟蹊径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强调个性特点,追求与众不同,也是一种求异的思维形式。老调子唱完了,创一种新调;老路子走尽了,闯一条新路。这是新闻评论创新出新的方式方法。像上面举例的北京青年报的社评《中移动该如何与消费者“讲道理”》,就是在别人热议之后,另辟蹊径,说出新意的。

——发散思维抓选题:发散思维抓选题常常会出现在一次海侃神聊,或是谈话甚至争论的头脑风暴中,或是一件什么事情的激发,往往会冷不丁地跳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选题,或者常常会完善、成型一个原先并不确定的选题。往往在这种时候,要“眼疾手快”地抓住选题,不能让如电光火石一般的选题灵感稍纵即逝。

上面说的这些“法”都是个人体会的东西,也不能涵盖了各种寻找选题的路径,而且,所有这些“法”都需要一点:就是评论作者要具备并不断提升发现的能力。发现力是新闻敏感的一个决定性要素,同样也是高端新闻报道传播——新闻评论敏感的决定性要素,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的要素——新闻评论要求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掘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性、思想性信息,在社会上纷纷扰扰的热点、焦点、难点之中先声夺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言人所不能言,没有发现的能力、发现的敏感,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可以说,发现力是思想力的体现,是思辨力的基础,是创新力的前提。也就是说,新闻评论选题的获得和确立也是个人学识、经验、能力的培养与积累的结果,当你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投入、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火候和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偶有触发,或遇到一个相关事件的时候,就可能激发你的敏感,触动你的灵感,催生评论的选题。这看似一个偶然的触发,实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的一次爆发。

原文来自:http://www.neweyeshot.cn/archives/23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