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写作的工匠精神

    一、 何为工匠精神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工匠的社会历史地位是较为低下的,而当今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似乎工匠早已在无形之中淡出国人的视野,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思想家、政治家,消逝而去。然而,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已淡出我们目光中的能工巧匠。工匠精神中所涵盖的师道精神、求精精神等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当代的记者来说,更是如此。

  工匠精神,简而言之,即是对工匠们对自己的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性精神追求。借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院长张晋升的话来说:工匠精神不仅指的是咋动手实操层面需要工匠般的精益求精,对精神信念的执着追求也必须不忘初心,事事“走心”。那么,它主要包含哪些内涵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其内涵主要有:尊师重道的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

  中国古代的工匠将尊师重道之精神作为基础,此为学习技艺必应尽的职责,且工匠们也将其尊师重道的精神借助于技艺的传承而传承下来;其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注重认真,并以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达到作品上的精益求精,形成独一无二,为世人称道的作品。

  二、 新闻写作中工匠精神的缺失

  工匠精神是一种可运用于任何行业的精神,在新闻写作中当然也不例外。其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任然是其学习的榜样。然而,在物质极大发达的今天,众多人都沉浸在一种“漂浮”之中。此“漂浮”指的是一种不再踏踏实实、心无所依的状态。他们生活在万事娱乐化的时代,生活在“认真,你就输了”的时代。当然,这样的时代造就出来的作品,也有一种漂浮之风。这种漂浮之风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就经常性的出现。

  () 假新闻泛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试想,若是没有了生命,新闻应当如何存活?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没有生命的新闻似乎也被活了下来,即便饱受诟病。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注重对自己的宣传,通过宣传,一些用户确实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获得了良好的收益。但是,一旦客观的宣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一些不甘罢休的客户就会千方百计的收买媒体。近些年,企业花钱让媒体为本企业及其产品作宣传的新闻屡见不鲜,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亦或是一些人或公司花钱请记者造谣其他公司,然后自己获取利益。由利益驱动所写成的新闻多数情况下恶意造假。如曾经震惊无数人的陈永洲事件。

  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有时也会由于记者缺乏求实精神与责任意识,从而造成新闻的虚假。当今社会普遍比较浮躁,有些记者对一些事件道听途说,不去很好地核实,缺乏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踏实作风;有的还捕风捉影、添枝加叶,夸大事实真相,缺乏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实的态度。如20161月份出现的假新闻《中国印尼高铁项目停工》。香港南华早报并不是一般的媒体,它覆盖中港两地以至全亚洲,其报道具有权威性,且独立中肯,在业内享负盛名。然而此次呢?南华早报的记者与编辑们把求是的精神与责任意识抛诸脑后,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且此影响还是关乎两国的对外形象。

  () 稿件存在诸多错误

  在当今社会,刊登出来的新闻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书写错误。快餐化的今天,住多人做事把效率放在了质量的前面。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新闻业。新闻中出现错别字,无论是对于记者,还是对于读者、受众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开封记者站站长童浩麟曾说:记者是要承担责任的,是要对自己的稿件负责任的。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每一个字都不能出错。这位曾经多次获得全国新闻一等奖的记者说过:自己在一次全国新闻评比中因为在文中出现了一个错别字,使自己与其奖项失之交臂。另外新华网2011年的新闻稿《多个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天灾之外需避免人为失当》中竟然出现了9处错误。

   新闻导向性存在问题。从新闻事实到成为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即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纂写,在这一纂写的过程中,无不渗透者记者的观点,进而对社会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然,在当今的诸多新闻报道中都存在着导向错误的问题。如2015年湖北十堰校园发生惨案,“湖北十堰校园砍人凶手:曾四次求老师让女儿报名”、“它曾求了老师四次,差点下跪”、“这样的老师杀多少都值得,可怜凶手”之类的标题与内容甚嚣网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无可否认,此报道的确是事实,但是,在选择角度之时,记者们却并未响应社会的主旋律,以其低俗、反社会和谐之字去进行新闻的报道,一味地迎合网民的的趣味,缺少客观性,左右受众的评判。

  三、 在新闻写作中坚持工匠精神

  紧跟时代的脉搏、把握政府的指导政策是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功力。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化性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万众期待“工匠精神”成为引领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的同时,其现实内涵也延伸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各个领域。那么,作为当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的记者要如何在写作中将“工匠精神”运用其中,以减少在新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呢?

  () 谦恭于人 一丝不苟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人民网的记者孙博洋在“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中采访“时代楷模”李超时,李超说:“如果在工作中发现什么没有做好,自己就先学会脸红”。孙博洋后来有提到:想想自己在人民网的8年,虽然事事尽心,但也很难再找打这份‘羞耻心’了。笔者认为,此心应该也是“匠心”中不可缺少的一“心”吧。

  若是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新闻记者能够坚持这种谦恭于人的态度,岂不是一种幸事。在新闻写作中正是缺少这种谦恭、自省的态度。因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之人,在写虚假消息之时,若可扪心自问自己这样做是否符合其的一贯要求?是否虚假消息、新闻官司就会降低呢?又或是在写完新闻稿之后,仔细地检查几遍,是否有错别字。当发现错别字时,告诫自己下次不可再如这样鲁莽,一定要在写作过程中一丝不苟。

  心无物欲,坐有琴书。于琴书之中,一丝不苟,做好自己的文章。当今社会的诸多记者远不如坚持在一线的劳模。虽然劳模们拥有着许多的荣誉,可是他们的心却再简单不过了:安安分分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如此简单之事对于我们8090后来说,太难以想象了。浮躁是我们首先要克服的问题。事实上,的确如此。若非因名誉心太重,就不会有那么多为求出名,制造假新闻的记者;若非浮躁之气蔓延至新闻工作中,也不会在新闻写作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

  () 匠心独运 精益求精

  汉代刘安有言:“泰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这个道理对于新闻写作者来说同样适用。处处着眼,事事留心,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如此,才能在万事中发掘新鲜的事件由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鲍鲸鲸:失恋33天开启收获之门》报道。报道的由头就是记者受一部备受观众追捧的电影《失恋33天》的启发,想到采访剧本的创作者鲍鲸鲸。记者匠心独运,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来寻求心的新闻切入点,增加受众的兴趣。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作为一名记者,面对每一篇报道,一定要做一名精益求精的‘工匠’。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封记者站站长童浩麟在2016121日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子做讲座时曾提到自己的获奖作品《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的线索是意外获得的,采访的过程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写作却是极其困难的,其中标题就被改了16遍。童浩麟要求新闻记者在写作时对于每一篇稿件“能有多仔细就要多仔细。”也正是由于这种雕琢润色、反复推敲、谨言慎行的作风让其在新闻领域上越走越远。

  总而言之,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将“工匠精神”运用其中,学会谦恭,另辟蹊径,匠心独运,写出别具一格的优秀文章。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智能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于新闻行业来说,新闻写作仍旧是新闻从业者必备的技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假新闻泛滥、稿件也是错误百出。“工匠精神”作为政府大力推荐的一种精神,也应当运用到新闻写作中,使得新闻工作者能够谦恭于人于己,匠心独运自己的稿件、对自己所写的新闻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原文来自:http://www.xwpx.com/article/2017/0217/article_5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