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现场短新闻写作的三大规律

         一、亲历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

     现场,不仅能够确保消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信性,也能够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写作现场短新闻,要求新闻记者深入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现场,去仔细观察、认真体验,只有记者亲历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才能捕捉到“水灵灵”的活的素材、活的细节,才能使报道的描述鲜活起来,使新闻的内涵丰厚起来。

     不去现场采访,而靠间接得到的材料,有时也能勉强写出现场短新闻,但容易失真。因为经历或旁观现场的其他人,不一定仔细观察过现场,当他们给记者提供情况时,难免添枝加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为了追求现场短新闻这种形式,而导致新闻失实,也就失去了写作现场短新闻的意义。有的现场短新闻之中,根本没有现场描写;有的只是以现场的轻描淡写的内容开头,后面全是一般的叙述,而且是一叙到底;有的是在开头部分让作者一露面,接着就是采访对象一说到底,中间没有任何的细节描写。这些所谓的现场短新闻,读者看不到现场中“活”的东西,既不会产生兴趣,也留不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靠间接得到的材料,勉强写出的现场短新闻所收到的效果。

     一条好的现场短新闻必定是记者亲历现场去观察、体验得来的,是用敏锐的洞察力“透视”出来的,是用汗水和心血“铸造”出来的,绝不仅仅是听听介绍、看看材料所能“炮制”的,它有着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独家性”。

      记者亲历现场做现场短新闻的采访,事发迅速,变化多端,要把什么都记在笔记本上是很困难的,甚至经常会因为记录而耽误对现场的观察,丢掉重要事实。因此,其间的记录,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如人名、时间、地点的记录等;而记者主要靠脑子记忆,其间要善于用眼睛采访,记者的眼睛要像一部摄像机,要把事件中主要人物的肖像摄下来,要把主要人物的行动摄下来,要把能深化主题的细节摄下来,要把现场的景物摄下来;其间要善于用耳朵采访,记者的耳朵要像一部录音机,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要把其他人物的有意义的话录下来,要把现场物体发出的声音录下来;而对于有关路程,还要迈开双腿去丈量一下,看有多远……

     二、抓取典型细节,多展示少陈述

      现场短新闻首要的特征是现场感强。在写作中增强现场感的关键是多展示、少陈述。这里的“展示”是指对于现场要有准确生动的描述,要善于捕捉和抓取现场的典型细节,写出现场的动态,使受众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典型细节,对于展示现场往往能起到“一滴水见太阳”的作用。在现场短新闻的写作中要重视对典型细节的把握,如果把握不住关键性的细节,就无法把新闻写活,无法使其富于现场感。现场短新闻中的细节包括特定人物的特定语言、表情和行为举止,特定环境的特定景物、气氛和音响,以及故事的关键性情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充分把握了这些具有特点的典型细节材料,才有可能把现场短新闻写好、写活,才可以增强它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例如,在2011年法国网球女子单打公开赛中,我国选手李娜以2比0战胜意大利选手斯齐亚沃尼,夺得冠军,这也是亚洲选手第一次夺得大满贯赛单打冠军。在《东方早报》的新闻报道中,对李娜的夺冠过程采用了现场短新闻报道的方式,对李娜的赛事进程、李娜夺冠后的表现以及现场观众的情绪等典型化的细节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108分钟的鏖战、难以想象的精彩击球、夺冠后以躺在地上的方式进行庆祝……现场短新闻的报道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在赛场上勇敢拼杀的李娜,记者的观察给观众带来了充满现场感的信息接收体验。这篇现场短新闻报道,正是凭借典型细节的生动描述而写出了现场的动态,从而表达出了形象生动的现场感。

      又如,在《解放军报》不久前发表的题为《铁肩担边防——徒步随民工背粮队进墨脱》新闻稿中,作者抓取了几个典型细节,仅用800余字就把105公里的墨脱之行写得惊心动魄、精彩纷呈。不通公路,徒步进墨脱有“九九八十一难”:要爬过高度缺氧的多雄拉山“鬼门关”,要闯曾吞噬上百条生命的“老虎嘴”天险,要穿越气候瞬息万变的6道冰川,要涉湍急的8条飞瀑激流。作者用朴实而生动形象的文字将一个个新闻现场展示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支前民工人格的伟大、品德的高尚,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爱国拥军的新篇章。可见,成功的现场短新闻写作,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就在于对典型细节的出色抓取和生动形象的描述。

     三、运用简练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现场短新闻不仅要求写出现场感,而且要求写得短。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其实就是写语言。现场短新闻事件单一,结构简单,要写短关键是要在语言上下足工夫。现场短新闻的语言,多半用描述性的语言,而要减少叙述性的语言,其中议论、抒情的语言就更要少。一篇成功的现场短新闻,不在于篇幅的长短和字数的多少,而在于信息和思想的容量。要使现场短新闻简洁,就应该浓缩新闻事实,聚集思想内涵,宏观上着眼,微观上落笔。能说清的事实,尽量三言两语;能彰显的精神,尽量寥寥数语。现场短新闻在语言描述上要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把与主题不相关的部分能去掉的尽量去掉,留下最能说明问题的细节,用简练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这样才可能使现场短新闻的语言真正做到简洁活泼、清爽利落,并且使新闻的主旨突出起来。

     例如,《光明日报》刊登的曾获全国新闻奖的现场短新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全文仅用了600多字,却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造就了简洁精当的语言,把一位参加国际跳水比赛的运动健儿写得活灵活现,如“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展开的身体,像轻盈的箭,哧地插入碧波之中”等,此文堪称简洁的现场短新闻中的精品。

     其实,运用简练而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现场短新闻中的精品案例是很多的。又如,获得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的《总书记的问候》一文中,描写****同志的肖像时就用的是寥寥几笔的语言:“最前面的那位身材魁梧,身着蓝色中山服。”此文中描写场面时也是寥寥几笔的语言:“复兴门立交桥的花坛旁,人群熙攘,有人在观花,有人在拍照,有人在休息谈笑,人们沉浸在秋日的阳光和国庆的花香之中。”而此文对于人物的行动和语言的描述也同样是简练而形象的。再如,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二等奖的《八把银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的描述:“一位老农手拿着几角零钱,跌跌撞撞地走下车问:‘多少钱一杯?’‘不要钱。’‘真的?’他抬头一看倒水的也是一位老人,胸前佩着‘客运员’胸章,老农摇摇头:‘不像,你不是客运员,你是老共产党员!’” 这里同样是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直截了当、短而精的语言,然而,这里的语言同时也是生动形象的。通过简练而生动形象的文字,将内容的精华浓缩在新闻里,可以使新闻的语言精确、鲜活而有力度,同时也有利于读者阅读。

     总之,现场短新闻要求语言简练而生动形象,是因其文体的特殊性使然,其语言简练而生动形象的好处,不仅在于可以缩短篇幅,而且可以使新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报道出去。

 

原文来自:http://www.china-k.net/fanwen/xinwenxiezuo/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