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微博新闻的文本特征和写作技巧

一、微博新闻的文本特征

1.篇幅较小、要素齐全

         一般微博网站在微博的字数上有着一定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微博新闻的篇幅较其他媒体要小。“小身量”的微博新闻虽然在字数上少于其他媒体所刊载的新闻,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博新闻依然要具备一般新闻的基本要素。换句话说,微博新闻依然要有5个W要素。

2.时效性强、更新迅速

        微博具有强大的传播效率,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不是以日计算,而是以小时计算的。而微博比一般的网络新闻还要快,前一分钟的新闻在下一分钟可能就成为了历史。

        原因有两个:“一是微博可以与手机、MSN等绑定,各家媒体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手机发布新闻;二是微博新闻篇幅短,结构简单,为记者节省了思考、编辑新闻的时间。”

        因此,微博新闻与其他传统媒体相较,其时效性更强。此外,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微博新闻更新的速度同样很快,可以提供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的良好平台。

3.多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

        新媒体善于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来呈现信息。微博新闻同样如此,同一则新闻可以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报道。这种运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新闻报道,不仅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还能全面立体地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此外,如果一则新闻,在微博的字数限制之内实在无法报道完整,还可以利用附上超链接的形式,引导受众进行进一步深入浏览。

4.单篇微博结构简单、角度单一

        使用过微博的网友都知道,微博是没有换行的功能的,不管输入多少段文字,在点击“发布”之后,都会自动合并成一段文字。这就导致了单篇微博新闻的结构非常简单,它就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最多再配上一幅图片,更别提标题、导语和结尾了。

        微博新闻的报道角度单一。一篇微博新闻只报道一个事件、一个情境、一个观点。这样的新闻就略显琐碎,信息量不足。微博有一个“关注”功能,网友可以对其感兴趣的微

博设置“关注”,也可以随时取消“关注”。如果媒体不能吸引他们继续关注的兴趣,那就很可能要流失一批“粉丝”,也就会削弱媒体的影响力。这时候,配合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以,新华社在其微博上设置了多种栏目,不同的栏目因其分工不同,

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各不相同。这样,各条报道之间、各栏目之间,在宏观上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

二、微博新闻的写作技巧

1.迅速发稿、多媒体呈现

         微博的传播优势之一在于其即写即发的传播速度。微博新闻写作要善于利用微博这个传播优势,这就要求在进行微博新闻写作时,要有较快的速度,能够在第一时间将

微博新闻发布出去,把最新鲜热乎的新闻呈现在受众面前。此外,微博是一个多媒体信息呈现的平台,记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的优势,除文字外,还要善于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新闻事件,使微博新闻更加立体化、全面化。

2.要素齐全、语言简洁

        微博新闻虽然篇幅短小,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千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新闻的基本要素,否则这条微博新闻就不完整。这就要求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绷紧新闻基本要素这根弦,在

完成之后,还应回头看看,认真检查新闻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全。在短短的140个字左右的篇幅内完整地展现新闻的基本要素是一项颇具难度的工作。它就要求记者要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对新闻事件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描述,用词准确到位,行文不能拖泥带水,避免内容重复拖沓。如果在140个字内无法表述清楚新闻事件,可以用长微博或超链接的形式引导受众进一步阅读。

3.标题精炼、信息明确

         一般的微博新闻都需要制作标题,但与报纸等传统媒体不同,报纸上的新闻可以有双行标题、甚至三行标题,但囿于篇幅,微博新闻一般只制作单行标题,且字数不宜过多。所以记者在制作微博新闻标题时,要用最少的字数将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标题之中。所以,在涉及某些名词时,该用缩写的就用缩写,但不能违反相关规定,更不能引起歧

义。

4.选材典型、善用细节

       微博用户一打开屏幕,满屏都是各式各样的微博,那么微博新闻如何从众多微博中脱颖而出,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微博新闻写作时要注意善于运用典型材料表现新闻事实,刻画新闻人物。此外,还要高度重视细节的作用,用细节去打动读者的心。

5.善用@、注意版权

        如果在微博新闻写作中提到了某个人或某个机构,可以用微博独有的功能@加以标示,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扩大新闻的信息量,还可以让读者能够循着这条线索了解到更多的新闻背景,此外,在转载其他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时,要清晰地标明该新闻出处,涉及到照片的,不能将原照片的水印随意去除,以免引起版权纠纷。

原文来自:http://www.looooker.com/archives/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