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解密:“此致”何意,“王”字的来历,等等

写介绍信常在末尾写上“此致”“敬礼”,或加上“请接洽为荷”。那么,“此致”“为荷”是什么意思呢?

  此,不是指后面的“敬礼”,而是指前面信中所写的内容。致,尽也,无保留呈献之意。“此致”的作用是概括全文,结束全篇。所以,它不是“敬礼”的动词,故应在“此致”后加上句号。

  “为荷”中“荷”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名词,如荷花。二是动词。当动词又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扛”“担”的意思,如“荷锄”“荷枪”“负荷”;其二是表示情感,如“感荷”“致荷”。“为荷”的意思,便是“为此感谢你”。(来源:《语文周报》)


  唯你是问

  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宾语前置句式。在宾语前后依次加上“唯”和“是”,构成“唯-宾-是-动”句型,使宾语提前,达到强调语气的效果。其实社会语言生活中这样的表述比比皆是,如:“唯才是举(举才)”“唯命是从(从命)”“唯利是图(图利)”“唯余马首是瞻(瞻余马首)”等等。(来源:语言文字周报)


  冬至竟然不是“冬天到了”

  今天是冬至,“冬至”不是“冬天到了”的意思。有人把“冬至”理解成“冬天到了”,是一种误解。

因为“冬至”不是主谓结构,是偏正结构,意为“冬天的极点”。这天夜晚最长,此后逐渐变短。同样,“夏至”指“夏天的极点”,白昼时长登顶,嗣后徐徐收缩。朱熹说:“至,极也。”

有趣的是,春分、秋分虽跟冬至、夏至一样,也处季节中点,但两节气昼夜均衡,没有“至极”现象,故不称“至”而称“分”,提醒人们季节过半。

“分”有“半”的含义,注释家说:“分,半也。”游览佛寺会发现,有的庙宇庭院挂着口“分夜钟”。每日夜半子时,僧人必准时走到钟前,一下接一下推动木棰撞击,浑厚悠长的钟声在夜幕里向远方传播。(作者:杜永道 来源:光明日报社)


“楷模”原来是两种树

“楷模”一词,大家都知道是榜样、模范的意思。但是,“楷”与“模”原来是两种树的名称,这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根据清人编的《广群芳谱?木谱》记载:“楷模即树名。 楷者,即黄连树,据说长在孔子坟上,枝疏而挺拔,树长得周周正正;模者,亦为树名,长在周公坟上,树叶春天青,夏天红,秋天白,冬天黑,叶茂枝繁,颜色纯正。”

后来,人们就取“楷”和“模”两种树的特征,来指代品格高尚的优秀人物,“楷模”也就成为榜样、典范的意思了。(来源:《语言文字周报双语周刊》 )


“王”字的来历

“王”字跟老虎头上的“王”字状花纹有关系吗?没有!“王”字跟一种兵器有关——

君权神授(或“王权神授”)?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这是中国史籍中“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厥可视为“君权神授”理论的滥觞。殷商奴隶主贵族创造了一种“至上神”的观念,这就是“帝”或“上帝”,它是上天和人间的最高主宰。西周时用“天”代替了“帝”或“上帝”,周王亦被赋予了“天子”的称谓。周代的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明确地宣示“君权神授”的思想。但实际上,王权最初源于军权。

王权源于军权

青铜钺被视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淮南子·兵略训》中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君王授命将军时的具体情形——君王“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执斧,持头授将军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说明斧钺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乃是将军率军征战的必需之物。

商代晚期的“王”字是一把刃朝下的“钺”的形状(后来逐渐抽象化,演变成了“三横一竖”的“王”字)。由此也可见“王”字在造出来之前“钺”就已是军权的象征,这说明王权源于军权,由象征权力的“钺”来代表“王”,“王”也就象征权力。



“坐大”还是“做大”?

“坐大”是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动词]逐渐发展壮大(含贬义)。“做大”不是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