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深入!深刻!深耕!通讯写作的三个技巧

通讯不同于一般的消息报道,它是关于新闻事实多维度地深入、详细的报道,它对文章题材的选取、故事的讲述、细节的描写等都有特殊要求,既要深入细致,又要体现广度与深度。

毫无疑问,“深入”是上述要求对通讯文本写作与价值实现的关键词。随着媒介技术赋权作如此传播环境下,一篇采访扎实、故事精彩、主题深刻的新闻通讯,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一篇文字通讯如何做到深入,其深度往哪里深?


1

one

深刻把握现实,突出问题意识

作为重要的新闻体裁,通讯是写人和事,且揭示特定的社会问题,从而展示新闻价值。因此,突出问题意识是通讯选题的出发点。


问题是社会发展存在的常态与驱动力。对于大众传媒尤其是主流媒体而言,关注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突出问题意识在于推动社会重视问题、解决问题、有利社会进步。突出问题意识,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正能量。随着时代发展生活变迁,社会问题所展现出来的形态亦具有深刻的历史痕迹及时代特征。因此,通讯写作突出问题意识,指向特定问题,就要求记者深入认知社会,以社会责任放眼问题全局,深刻把握现实。由此考察第24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作品《为何金门供水总差“最后一公里”》(载福建日报2013年4月23日),颇值思考。


该作品是首次全景式地聚焦“大陆向金门供水”这一两岸交流合作的大事件,把两岸合作供水这一符合两岸民众利益的事件放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做了一次多棱镜式的透视与分析,给读者一个全面的事件了解和信息满足。


笔者认为更值得重视的,是这篇作品关注这一问题并首次全景式地聚焦这一问题,这是记者强烈的新闻敏感与问题意识的驱动,是记者深入采访、深刻把握现实的结果。记者深刻把握现实,还在于作品深刻触及这一在两岸交流中弱化政治议题、务实面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报道新探索,在介绍大陆尤其是福建为金门供水所做的努力中,既有利于读者了解金门供水的来龙去脉,也充分体现了大陆的诚意和善意。


而作品以设问的语气来制作标题,不仅突出了问题意识,更体现了推动金门供水在台湾立法机构过关,让这一惠民工程早日落地的良好目的。报道见报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陆向金门供水方案的落定。该通讯把握现实的深刻,由此可见一斑。


社会总是在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中前进。在深刻把握现实中提升突出问题意识,在突出问题意识中促进深刻把握现实,通讯由此形成深远的传播力、影响力,其现实意义和新闻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是中国新闻奖所青睐的。


2

two

深入挖掘主题,提升新闻价值

通讯报道问题,是为了深入表达问题的新闻价值,这就是作品的主题。


主题是评价新闻通讯的又一重要审视点。一篇通讯的新闻价值大小,与其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大不大密切相关。一篇好通讯,它报道的问题一定会显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揭示的主题一定有着深度与力度。当然重大而深刻的主题并非完全由新闻事件大小本身决定,以小见大同样可以挖掘出深刻主题。


所以深度、深入挖掘主题才是通讯应该切实追求的,不深入挖掘主题,一件重大新闻事件也可能被平庸报道。在主题上下功夫,在思想上见深刻,是通讯提升新闻价值和文本写作的着力点。


如何在这着力点发力?这就要求记者在选准题材与问题后摸准时代脉搏,在纷繁复杂的问题现象中找准问题症结,在对事件剥茧抽丝的层层深入中展示新闻的深广社会内涵,形成丰满深刻的主题。


第25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获奖作品《一水激活万水流——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走笔》(载吉林日报2014年11月4日),是这样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这篇通讯标题看,该文是报道吉林省“河湖连通”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工程报道,一般都会着眼工地现场,甚至浓墨重彩于施工场面。该文却改变这一习惯思维,在河湖已连通的宏大现场,以时任吉林省省长的诗句起笔于概貌情景,切入白沙滩这一“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起点,展示流动的水让这片土地滋润起来、生动起来的现实,通过昔日民谣和具体数据形象生动地揭示出今昔变化,突出这一“吉林西部之肾”起死回生的历史巨变。在这样的落笔中,作者既具体描绘了河湖相通的壮观现实,又让人体味到当年那使河湖相通的改天换地施工奋战,更巧妙的是,这一今昔对比、新旧风貌的铺垫成了通讯主题并契合点题的第一层面:瀚海一水一重天。


接着,通讯紧扣水字,承上启下进入第二层面:兴衰盈盈一水间。在这一层面,通讯场景转换到月亮泡。这里,洮儿河经此汇入嫩江。作品从打井抗旱、筑坝防洪,到河湖连通、治水用水,指出生态引发的问题就要从生态这个“根”上解决:“引水为赢,有水则兴。这是一场从根本上决定西部命运的观念革命。”这不但与“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起点衔接,更深入到观念,揭示河湖相通这一水利工程的深层问题与现实难题,其兴衰不但有了历史与现实的强烈比照,更把兴衰的历史与现实变革缘由深刻展示于读者面前,与第一层面构成递进


通讯挖掘主题还没有止步,“一水奔腾绿尽来”的第三个小标题,再现“曾经为水而困,如今因水而兴”的又一场景的历史今昔,作者描述也从吉林西部扩展到全省格局:“吉林是粮食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连年增产之后我们不仅要问:下一步向哪里要增产?”作者的回答仍紧扣水字:“吉林省粮食增产的最大潜力在西部!前提是:必须解决水的问题!”至此,作者的评议就有了坚实的落脚点:“搞生态,兴水利,建设生态文明,不是政绩工程,不是短期行为,需要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持续不断往下干。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在这一落脚上,作者引出“十三五”期间国务院将“河湖连通”工程列入国家重点水利项目,同时作为近期国务院支持东北振兴的重大举措,介绍吉林省省委、省政府与有关部门统筹谋划,研究落实重点项目的具体措施。上下联动,吉林全省宏图展开:“一个河湖互济、渔兴牧旺、草茂粮丰、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美丽西部将精彩呈现。”


“河湖连通”工程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的国家重大水利发展战略。全文至此,不仅点面结合地写出了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构想在吉林率先破题,更在层层递进与扩展中通过“一水激活万水流”的壮阔深刻图景,以回应国家战略的一省行动,生动地揭示了环境问题深蕴的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这一深刻主题,形象地表达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深刻哲理,使通讯的新闻价值更为深广饱满


3

three

深耕细作文本,努力讲好故事

通讯写作相对消息较为自由,篇幅更大,结构也更为复杂。这正是通讯写作发挥的空间、深耕细作文本的有利条件。


由此对通讯文本的写作要求也会更多。一篇洋洋洒洒几千字的长文,要让读者耐心看完,体味到报道的深刻主题思想、新闻价值,作者不下一番苦功是做不到的,光个别地方抢眼球也是难以为继的。所以通讯文本非深耕细作不可。通讯无论说人说事,都因人涉事、因事而起、因事为文,因此写通讯就是讲故事、讲好故事。讲好故事是通讯写作的基本诀窍。


诀窍是关键性的方法:故事在于精彩。故事出彩当然要有情节,情节是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感染人的故事核心。所以讲好故事的突出要义是选择好情节、合理地谋篇布局。有合理的结构,情节才好演绎,新闻材料才能各归其位,使文本浑然一体而至精彩。


第26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获奖作品《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载河南日报2015年2月15日),可谓这样一篇范本。


这篇通讯讲的是关于诚信的故事,具体就是借钱与还钱。借钱还钱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这故事有何不同?是怎样体现诚信的?从标题看,人物是马氏“兄弟”,而且故事跨度20年,是否要长篇大论来表现?但这篇通讯仅仅1300多字,标题简明,没有眉题、副题,文中也无小标题,是一气呵成。


故事是从介绍人物开始的:“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又经历了些什么?”一句悬念,故事一下把读者拉到20年前。


原来,这马氏二人在生意场上结识、交往而情如兄弟,一次弟弟到新疆进货手中现款不够,哥哥东拼西凑主动借给弟弟16万元。没想到一年后在河南的弟弟生意惨淡再也无力还清剩下的5.3万元,而在新疆的哥哥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哥哥便专程来河南看弟弟能否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两‘兄弟’自此失联。”故事至此讲了一半,借钱说清楚了,突出了哥哥的诚信与仗义。但还钱却留下了尾巴,弟弟的诚信又如何?“自此失联”给人悬念:这钱怎么还?


正是这一悬念的设置,作品引出了下文,引出了还钱同样动人的诚信故事:马保东在2003年东山再起,生意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奋勇,还不了欠款,这事儿成了马保东的心病。


作品由此选取三个细节来表现马保东的还钱:一是他几乎托遍国内所认识的做肠衣生意的朋友打听马奋勇的行踪,但未能如愿,“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二是马保东的亲哥哥在2008年学会了上网,一家人便试着在网上寻人,近4年仍未能如愿。三是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并注册公司后,终被马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马保东立即与马奋勇通电话:“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在电话里向马奋勇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并在当天就给马奋勇汇去了十万元。三个细节组成还钱的续篇情节,其诚信怎不是跃然纸上。兄弟情义绵延,诚信跨越20年,历久弥坚。而全文中“诚信”二字仅出现两次,却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诚信的力量,感受到了诚信的精彩纷呈。


作品的巧妙之处就在作者始终紧紧围绕借钱还钱这一主线,选取颇富戏剧性变化的细节构成情节,在一波三折中极富感染地表现出了诚信如金、兄弟情深的动人场景与新颖主题,还涵盖了仗义合作、民族团结、“一带一路”等诸多当下社会公众关注的新闻元素。


精彩故事,精美文本,把两个普通百姓,两个民族兄弟的大爱、仗义、诚信之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这篇通讯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登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宝座。[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方针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4届、第26届中国新闻奖和第14届、第16届长江韬奋奖评委原文《深入:通讯写作与价值实现的关键词——兼评近年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作品》刊登于《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