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他的评论连续两年获中国新闻奖,有啥绝招?

我的评论《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二等奖,获奖后有人问怎么会连续获奖,因为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的另一篇评论《看摊混事之风当刹》获得三等奖。


连续获得中国新闻奖,既高兴又意外。如果非要说对我有所触动的话,那就是这两篇稿子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有感而发。


紧贴实际,善于观察,多动脑子,不愁找不到好线索、好素材


《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刊发于2016年3月14日的宝鸡日报,成稿前考虑的时间比较长。因为在接触实际中,我发现一些干部面对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全新政治生态,思想上或多或少存在种种担忧,工作起来不敢大刀阔斧,时不时流露出害怕“洗碗多可能失手打破碗而遭受指责”的顾虑,致使一些地区的工作局面难以打开,具体表现是主动性不够、点子少、思路窄,甚至个别人抱着守摊子、混日子的打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精神状态与全面深化改革,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总要求相去甚远。


通过学习有关文件、政策,并与一些人交谈后,我对这种现象有了比较明晰的看法,觉得一些人既然有这种“求平安”“怕惹麻烦”、不敢主动作为的想法,除了极个别甘当懒汉、庸人外,主要的疑虑恐怕在于:一是对从严治党的新常态理解不够深刻、不够透彻;二是现行的干部激励和纠错机制可能不完善,缺少为敢干者、会干者、能干者遮风挡雨的创新性机制设计。反复思考,我觉得应当写一篇稿子,倡导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勇于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宽容的氛围,使他们打消顾虑,卸下包袱,挺直腰杆,轻装上阵。随后我将想法汇报给社领导,领导不仅大力支持,还鼓励尽快动手。


评论发表后,由于及时提出了为敢于担当者做后盾,本身就是对敢于担当者的一种担当的观点,干部群众反响比较好,认为很及时,针对性强,导向明确,起到了激发激情干事,消除思想误区的作用。


随后,陕西省出台了“干部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的“三项机制”,一个鲜明提法就是要为敢于担当者担当,评论的观点与之高度合拍,说明这个问题抓准了,也抓对了。


吃新闻饭已20多年了,期间一些作品也得过陕西新闻奖和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我觉得作为身处基层的地市党报工作者,只要紧贴实际,善于观察,多动脑子,就不愁找不到好线索、好素材。


写好党报评论要合时宜、有新意、讲导向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党报引领社会热点、发挥舆论导向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依靠评论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弘扬正气。自己的两篇小稿子能在全国得奖,使我对党报评论又有了新的认识,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更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时宜。文章合为时而著,评论更是如此。上述两篇小稿是我为宝鸡日报评论版撰写的,却都得到中国新闻奖的认可,除了运气,更多的可能还是“问题”抓得准。我们常说评论要有的放矢,而要扣住这个“的”却不是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既然评论的作用是扶正祛邪、鼓劲加油,就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瞬息万变的踪迹,透视光怪陆离的现象,寻求隐藏其中的本质。发现新闻源后,用深思熟虑洞悉现象,提出令人信服的解决办法,用道理还原事实、用论述打动读者,让不明真相者知其原委,不辨是非者知道对错,彷徨观望者坚定信心。如此,评论才会摆脱无的放矢的尴尬。社会现象大都具有共性,这里发生的,那里可能也有,将这种一时、一地之现状放在一个大背景下考量,就有普遍意义,具有“靶向”治疗的功效。


评论中论及的情况,对许多人而言并不生疏,很可能已经看到,只是没有联系现实深入思考罢了。发现问题后不撒手,深究其理,就能把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变成文字,不惧其小,因为来自于现实生活,小视角就窥见了大问题、小题材就折射出大道理,警示提醒的效用不言而喻。从这个层面讲,评论一定不能人云亦云,而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道别人没论过的理,有了这种底蕴,社会效果就不会差。因此,党报评论只要因时选题、应时而作、为时献策、替时答卷,就不会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就会小中见大,虽短小却有张力,能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紧贴时代脉搏,党报的评论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引导社会舆论的正能量才得以充分释放。


二是有新意。新闻本身是求新的事业,新闻评论同样离不开“新”,只有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言新事、发新声、述新理,才能为解决新困惑、新矛盾提供妥帖的路径,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为营造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助力。如果视野不开阔,不能触及社会热点和痛点,跟着别人的节拍走,说出来的话、论出来的理自然有似曾相识之感,总是隔着一层,这种不痛不痒的稿子,读者不买账,预期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评论以“新”当家,道理人人都懂,但要严丝合缝做到,也并非信手拈来那么简单。要体现新,就要当有心人,时时注意观察,发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现象后,善于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甄别,在一般中把握特殊,在普遍中寻求个性,用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为破解难题提供参考。因为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加上独立思考,肯定有不一样的火花。这也符合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逻辑。有了这些铺垫,写出来的评论自然不会放空炮,论出来的道理就更容易引起共鸣。用好“新”字,高高在上不行、端起架子也不行、怕麻烦更不行,只有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辛苦,才能获取新线索、开出新药方,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三是讲导向。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社会舆论,通过透析社会现象,用正理引领大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以此达到调适情绪、化解纠纷的目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当理不出头绪时,就希望有权威声音表达他们的诉求。值此之时,作为党报的评论,就应当大胆地站出来替百姓立言。社会上一段时间里往往会形成一些焦点问题,由于关注度高,就需要不回避、不推拖,责无旁贷地发出主流声音,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解析,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既不拖泥带水,又不遮遮掩掩,释放这种高亢的主旋律,不和谐的杂音就会被湮没,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才不会打横炮、出乱子。

党报评论讲导向,并不是板起面孔,居高临下提要求、发号召,一样可以用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充满温度的语言、娓娓道来的论述,和风细雨滋润心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写作方式千差万别,但选题一定要准,最好抓住带普遍性、方向性的新事物、新问题立论;选有可能成为社会焦点的问题研究;选在公众中有争议而又亟待释疑解惑的问题聚焦;选大多数人尚未察觉而又有可能生成一种趋势的问题剖析,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写出来的才是人所盼言、欲言、未言、该言之言,也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不会给人留下以势压人的不快,而是产生以理服人的愉悦。


写评论不忘导向,务必心中有全局。只有从大处眼,才能对宏观形势有精准的把握,才会起到正向激励作用,而不是泄气冷场。服从服务于大局,需要较高的政策理论功底,这就要求作者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想方设法不断丰富自己,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个人阅历、思辨能力上都要有所提升。只有当一个勤奋的蜜蜂,才能采撷到沁脾的琼浆。


讲究度是最不能忽视的,凡事都要有个尺度,这就要求无论选材,还是立论;无论行文,还是警示,都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而要客观公允的判断推理,切忌说过头话,更不能情绪化的宣泄,时刻注意分寸,不能用臆想代替事实,更不能凭空杜撰,而要放眼全盘,小处落笔,准确恰当地表达主题。评论是说理的产品,更应以理性见长,因为表述的方式、阐释的幅度都隐含在字里行间,平和沉稳,读者就不会排斥,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如果文章充满戾气,一副吓人的做派,就会适得其反。(作者系陕西宝鸡日报社 刘建斌


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

宝鸡日报 2016-03-14 作者:刘建斌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无论是抓发展,还是促改革,都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气魄、勇于涉激流险滩的胆略。当此之时,只有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才能使各级干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奋发有为,进一步营造愿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旗帜鲜明地为他们撑腰鼓劲。 

当前倡导为敢于担当者担当,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一些干部为了求平安,抱着宁可不干也不要出错的想法,担心一不留神惹下麻烦,做起事来总是心有余悸,放不开手脚。因为要干事,就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产生各种各样的说法。根治这些富有进取心、不愿碌碌无为者的心病,最好的药方就是为他们打气壮胆。用允许试验、容忍错误的鲜明导向,消除他们害怕因“洗碗多可能失手打破碗而遭受指责”的顾虑,放下包袱,挺直腰杆,轻装上阵。

事业是干出来的。干事创业,离不开敢打头阵的开路先锋、少不了攻城拔寨的勇士。这些敢蹚“地雷阵”的人,因为专注于工作,势必会出现失误或差错,只要不违纪不违法、顾全大局一心为公,组织上就应当采取包容、宽厚的态度,勉励他们吸取教训,越走越稳;不惧艰辛的创业者,极有可能会因棱角太分明得罪人,并因此受到非议,组织上就应当毫不迟疑地竭力支持,让他们有底气,能够豁出去做事,而不必缩手缩脚;埋头苦干的人,往往不事张扬,甚至不懂人情世故,不会润滑关系,对他们更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只要各级组织都能建立为敢于担当者担当的正确导向,用关爱为他们遮风挡雨,用行动为他们提供后援,就能使探路者专心谋事、开拓者奋勇前行,有助于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为敢于担当者做后盾,本身就是对敢于担当者的一种担当。做到并坚持这一点,就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宽阔的胸襟和坚定的态度鼓励大胆试、放开闯、安心干,不求全责备,多点赞喝彩,少横加干涉。最为关键的是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的突破,用超前意识着力健全完善容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兜住底线,大力弘扬敢想、敢干、敢担当的正能量,凝聚人人都要有担当、个个都是担当者的共识。还要健全完善考评机制,让敢于担当者吃得开、吃得香。奖勤罚懒,赏罚分明,让常挑重担、善解难题的同志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更重要的是健全完善保护机制,让敢于担当者无牵无挂,既不提心吊胆,又不畏首畏尾。不但要大力褒奖担当者,还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的干部,积极发现,主动关心,大胆使用。勇担当、敢负责的干部得到重用,就有利于形成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的良好风尚。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敢于担当既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又是真抓实干、大干快干的现实呼唤。勇于为一马当先者担当、乐于为率先发展者担当、敢于为推进改革者担当、善于为无私忘我者担当,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创新创造的无穷潜能,干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看摊混事之风当刹

宝鸡日报 2015-08-11 作者:刘建斌

当下,因为头顶有高悬的“八项规定”利剑,还有日渐严密的“制度篱笆”,一些人在这一新常态下颇感不适应,认为当干部红线多、要求严、风险大,导致该干的不干了,该快的变慢了。甚至把甘居中游当成为官做人的“秘诀”,出现“为官不为”“廉而不勤”等现象。这种出工不出力、跟着干吆喝的行为,是典型的看摊混事,对稳增长、促发展、保民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鉴之戒之、革之除之。

看摊混事这种“聪明哲学”,表面看是一种慵懒作风,骨子里却是缺乏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如果在其位而不谋其事、出其力、尽其责,抱着守摊子的想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任何风险都不冒、任何责任都不负,只图太太平平,安安全全。看起来稳稳当当,实则却贻误了发展良机,愧对一方百姓的信任。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清楚规矩是政治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每个人都不能触碰,凡事都要遵规守矩、依法行政,这是原则,更是底线。倡导守规矩并不表明任何时候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而是要在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前,更加履职尽责,迎难而上。如果一味地明哲保身、怕担责任,不思进取,就会耽搁改革大业,愧对党和人民的厚望。

“为官避事平生耻”。严明纪律不是消极地守,而要积极主动地为,说透了就是既要严守规矩不偏移,又要激情干事不动摇。因为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投入去干,才能成事。瞻前顾后只会坏事、误事。真抓实干的前提是勇于担当。无论古今中外,成事者必有担当。面对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因为改革发展没有局外人,更容不下患得患失。在这种争速度、比发展、讲奉献的氛围中,看摊混事者应提早醒悟,不做隔岸观火人,争当发展先行者,走出无所事事混日子的封闭小圈子,融入干事创业的大潮流,向善跑者看齐,向会干者取经,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深入一线,摸透实情,迎头赶上。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思想水平、工作作风是无声的命令,如果自己只是守摊子,不一马当先,却奢望别人挥汗如雨,无异于痴人说梦。只有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才能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

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混出来的。以种种理由作消极推诿、懒政不为的挡箭牌,这种心理安慰其实很虚弱,党纪政纪不允许,人民群众不欢迎。因为畏惧规则而偷奸耍滑,实质上是为懒惰找借口、为散漫找台阶。肩负一定职责的领导干部,摊子要守住守好,这是本分。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大气魄谋大事创大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本职。如果浑浑噩噩,惜力如金,看起来自己轻省,却是丢了本分、辱了本职,成为纪律不容忍、百姓不待见的庸官、懒官,对不起党的培养,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

看摊混事之风当刹。这些人尽管是“小众”,但影响却不可小觑。因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占着位子不谋事、守着摊子图省事、闭着眼睛混世事,极易带坏风气,成为反向标的。如不及时纠正,就容易使善干者受伤、会干者心凉、想干者惆怅。治理这种“不严不实”的弊端,从实问效、从严问责是一剂良药。只要用抓铁有痕的韧劲、踏石留印的毅力勤查严督,考核不讲情面,评比揭丑亮短,慵懒之人就混不了日子、守不住摊子,更保不住位子。只有让真干实干苦干成为必然选择,不干慢干混干者就没有了市场,就会自觉完成懒散到勤快的转变,就会眼中有活、心中有数、脑中有方,并且积极干、主动干、抢着干,干出一番无愧于天地良心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