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想写出新意,必须突破这“三道关”

 编 者 按

bianzhean

新闻报道中,都要力求一个“新”字,这既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创新的基础。但是记者在具体的新闻采写过程中,往往被报道对象的外在形式和自身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使不少很好的新闻题材在写作加工的过程中落入窠臼,走入了程式化的老路。所以,新闻稿件要出新,记者必须突破“三道关”——即从报道事实所依据的报道形式、新闻采写主体自身的立足点和以往经验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下面就如何突破这“三道关”举例详述。


1
 第一道关:报道事实所依托的形式束缚


在我们现实的新闻写作中,“跑口”记者必然要对一些会议、检查、培训进行相关报道。这些报道都脱不开这样的叙述程式:几月几日,某地或某单位举行什么会议(检查、培训),检查了几家单位或几家单位作了交流和表态,针对什么问题,某某领导提了什么重要要求,下面是一、二、三、四……几点。你说它准确地传达了内容,它确实是“准确”地传达了内容;但你若问它的传播效果如何,又确实很差。症结何在?就在于采写主体的思维被报道事实所依据的形式束缚住了手脚,没有抓出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事实。其实,很多会议、检查和培训,并没有人硬性规定你必须按照它的程式去写,记者完全可以在坚持事件基本论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寻求新的新闻点,尽可以突破形式的樊篱,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稿件。


例如,范敬宜在《经济日报》工作时,曾参加江苏省宜兴市在人民大会堂组织的一次新闻发布会,这次会议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参加。照理,一个地方政府在北京组织的新闻发布会数不胜数,根本不会引起中央级媒体的关注。只是因为费孝通的出席,才吸引到一些记者。这样的新闻发布会要写出亮点,非常困难。在宜兴市市长介绍完情况后,费孝通对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发表了即席讲话。范敬宜抓住这个细节,用费孝通在发言中的一句话:“我们能不能再给子孙五千年这样的环境?”作为导语,写成消息《再给后代五千年》,完全跳出会议报道的窠臼,寥寥500余字,语言精练、发人深省,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成为会议报道的样本。


2
  第二道关:自身立足点的束缚


不少记者一拿起笔,自然地就从本地、本单位的立足点说起。但编辑在编稿的过程中,往往感觉这样的稿件很有局限性,没有新意。其实在写稿的过程中,记者应当从事件中寻找那些与老百姓的关系更直接、更能引起读者关注的点,只要转换了立足点,就能找出真正的新闻价值所在。


有位记者曾经写过这样一篇稿子,本来是记者去参加一个银行在济南市泺源大街营业部的开业典礼,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事件不仅鲜有新闻价值,而且还有关系稿的嫌疑。可是,记者通过细心观察,却从银行选择营业厅的地点发现了新闻一一在这个银行营业厅附近,已经有很多家银行的营业厅或办事处。他想:为什么银行喜欢选址泺源大街?经过细心的调查和采访,记者决定从泺源大街变成济南金融街入手写作新闻,立足点一变马上使得该稿显得颇具新意。


比如近年来,反对宴会弊端的报道比较多,且多从反对浪费、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这一角度来看问题。应该说,这样分析确是抓住了事情的实质。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受众接收同样的信息多了,该信息就对受众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记者在报道某方面情况时,适当地变换一下分析角度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受众心理的单调感,另一方面又能给受众提供他未曾认识到的新问题。有篇题为《宴会必须改革——营养学家评宴记》的报道,就独辟蹊径,从营养学的角度揭露了宴会的弊端;报道还通过营养学家之口,发出警告:大吃海吃,谨防被“筵席下的担架”抬了出去。由于变换了思维的角度,其选题与报道自然使人耳目一新。
3
   第三道关:自身长期采访经验的束缚


一位高明的医生可以通过外在的东西掌握病人的病症所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可以从发动机的声音里听出汽车的毛病所在,而新闻工作干的时间越长,也就越能利用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开展工作。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有时候,经验恰恰成为阻碍创新的绊脚石。所以,只有尽量摆脱以往“经验”的束缚,才能做到时时出新,步步领先。作为记者,新闻的敏感要时时把握住,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新闻报道的范围也正在实践中被突破。所以,凭老经验、想当然,往往会错过真正的新闻。


对于一个恶性事件的报道,如果从提醒读者的角度出发,弱化现象,挖掘出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那就会使稿件变得涣然一新,不仅坚持了正确的导向,还会显示记者的用心。


应当明确一个观点:新闻业务知识不但要靠自己刻苦学习,还要勤于请教;不但要请教业务知识,还要向各行各业的人请教各行各业的知识。新闻报道同质化情况严重的今天,如何让新闻报道出新意值得每个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去认真思考,只有这样记者才能让自己的新闻报道能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中以“新”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