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名家开讲 | “但是”和“却”的功能差异及并用条件,“的”“地”“得”

的”“地”“得”——三个不同的成分标记


“的”“地”“得”是三个不同的结构助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成分。“的”“地”“得”读音相同,口语无法区分,只用于书面区分。从基本用法来看,“的”“地”“得”可以这样区分:

    “的”——定语标记,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地”——状语标记,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

    “得”——补语标记,用于述语和补语之间。

先说“”。“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我的电脑”“明天的报纸”“北京的天气”“写的文章”,等等。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的不能用“的”,如“那本书”,不能说“那本的书”;有的必须用“的”,如“在上海的外国人”,不能说“在上海外国人”;有的可加可不加,但意义不同,“一斤鱼”和“一斤的鱼”不同,“一斤鱼”不一定是一条,“一斤的鱼”一定是一条。有的结构本来不是定中结构,加“的”就变成定中结构,如“写文章”是述宾结构,“写的文章”是定中结构;“老王师傅”是同位结构,“老王的师傅”是定中结构。


再说“”。“地”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如“悄悄地说”“飞快地站了起来”,等等。一般地,单音节状语都不加“地”,如“很好”不能说“很地好”,“大吃一顿”不能说“大地吃一顿”。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动量短语、介宾短语做状语,都不加“地”。双音节形容词做状语一般要加“地”,如“高兴地说,满意地点了点头”。双音节副词做状语,大部分可加可不加,如“非常愉快”和“非常地愉快”,“慢慢走”和“慢慢地走”;有些不能加“地”,如“马上走”不能说“马上地走”,“的确贵了点儿”不能说“的确地贵了点儿”。


最后说“”。“得”用于述语和补语之间,如“写得非常好”“吃得饱”“走得出去”“好得不得了”,等等。状态补语必须带“得”,如“写得非常好”不能说“写非常好”。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可以看作是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加补语标记“得”形成的,如“吃饱”,补语是结果补语,“吃得饱”是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意思是“能吃饱”;“走出去”,补语是趋向补语,“走得出去”是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意思是“能走出去”。程度补语有些带“得”,比如“热得很”“好得不得了”,等等。    

“的”“地”“得”的基本用法是容易辨别的,但有时会出现纠结的情形,包括“的”和“地”的纠结,“的”和“得”的纠结,“地”和“得”的纠结。


先说“的”和“地”的纠结。“的”和“地”的纠结主要是由于偏正结构性质的问题,即一个偏正结构到底是定中结构还是状中结构。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的区分主要看中心语的性质,如果中心语是名词性的,就是定中结构,如“我的电脑”“明天的报纸”,“电脑”“报纸”都是名词性的;如果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性的,就是状中结构,如“非常地愉快”“慢慢地走”,“愉快”是形容词性的,“走”是动词性的。还要看整个偏正结构的语法位置,比如“这本书的出版”,由于总出现在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出版”是动词性的,“这本书的出版”也是定中结构,用“的”而不用“地”。有时要根据语法位置决定用“的”还是用“地”,“周密的调查很有必要”,“周密的调查”在主语位置,是定中结构,用“的”;“他们正在周密地调查问题”,“周密地调查”在谓语位置,是状中结构,用“地”。


再说“的”和“得”、“地”和“得”的纠结。“的”和“得”、“地”和“得”一般不容易形成纠结,只是在歧义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纠结的情形。“的”可以省略中心语,形成“的”字短语,如“我的”“写的”“他买的”,等等。如果是在动词性成分之后、形容词性成分之前,既可能是“的”,也可能是“得”,从而出现纠结情形,如“写的很好”和“写得很好”,前者是主谓结构,意思是内容很好,后者是述补结构,意思是行为很好。如果是在形容词性成分之后、动词性成分之前,既可能是“地”,也可能是“得”,这也是纠结情形,如“高兴地跳了起来”和“高兴得跳了起来”,前者是状中结构,中心成分是“跳了起来”,后者是述补结构,中心成分是“高兴”,根据辅助成分重读的原则,在口语中两个结构的重音位置是不同的,“高兴地跳了起来”重音为“高兴”,“高兴得跳了起来”重音为“跳了起来”。


在具体运用中,“的”“地”“得”往往不容易辨别,但只要我们抓住三者的基本用法差异,就可以简驭繁,变难为易。(作者:宗守云

 

本文刊载于《语言文字周报》1798号

(2018年8月8日出版)




“但是”和“却”的功能差异及并用条件


“但是”和“却”都用来表转折关系,二者有时可以互换。例如:


(1)我小时候比较淘气,到高二就不想念书了,家里虽然不同意但是也没办法。(《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28日)


(2)出格荒悖的人任何社会都有,我们或许很难限制他们的言行,却可以压缩其肆意传播的空间。(《北京日报》2018年8月29日)


例(1)“但是”可以用“却”替换,例(2)“却”可以用“但是”替换,意义不变。因此,表面上看,“但是”和“却”在功能和意义上似乎是相同的。如果“但是”和“却”的功能和意义真的相同,那么它们并用在一起,势必是重复多余的。可是,在实际语言中,“但是”和“却”并用的情形是非常多见的。例如:


  (3)这样的方式符合了所有角色的利益,但是却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中国美术报》第118期)


(4)美国奈飞公司出品的“大女主戏”《王冠》,虽然讲述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家庭琐事,但是表达议题却不限于此。(《北京日报》2018年8月28日)


例(3)“但是”和“却”相连并用,例(4)“但是”和“却”隔离并用,两个例子中“但是”和“却”去掉任何一个,也都能说得通。这似乎更加印证了“但是”和“却”并用有重复多余之嫌。从语感上说,例(3)(4)“但是”和“却”并用,并没有佶屈聱牙之感,反而是非常自然通顺的,丝毫感觉不到哪里出了毛病。“但是”和“却”并用,道理上重复多余,语感上自然通顺,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实际上,“但是”和“却”只是意义相同而已,它们都用来表示转折,但在功能上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但是”——转折连词,主要用来连接分句或类似的形式;


“却”——语气副词,有转折意义,用来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


简言之,“但是”用来连接,“却”用来修饰。


先说“但是”。“但是”用来连接转折分句,前面一般都有让步分句,让步分句可以用“虽然”“尽管”等连词连接,它们一道组成“虽然……,但是……”“尽管……,但是……”复句。让步分句也可以不用连词,仅凭意义获得让步关系。“让步分句+转折分句”所表达的至少是两个事件,前面让步分句表达一个事件,后面转折分句表达一个事件,二者具有逆转关系。例如:


(5)这种分类税制虽然征收简便,但是没有很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功能。(《人民日报》2018年8月27日)


例(5)“这种分类税制征收简便”表达一个让步事件,按照正常情况,应该能够很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功能,但实际上这种正常情况没有发生,反而发生了相反的情况,因此后续的转折事件和前面的让步事件形成了逆转关系。


 “但是”有时也用来连接词或短语,但仍然可以看成是从连接分句转化来的。例如:


(6)可是那些生活都是需要消费支撑的,唯一能够带给他们认同感的,就是这些一样漂亮但是并不昂贵的衣服。(《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4月12日)


例(6)“一样漂亮但是并不昂贵”在定语的位置上,“但是”连接两个短语,但这两个短语是分句用作句法成分导致的,原来的两个分句是“衣服一样漂亮,但是并不昂贵”,由于用作句法成分,于是成为例(6)的情形。这种情形在语法学中称为“关系化”,即独立小句变为关系小句(定语从句)。


再说“却”。“却”是语气副词,表转折意义,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包括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却”所在的句子,不一定存在两个事件,但一定存在一个主体、一个背景以及一个转折事件。例如:


(7)李阿姨摇摇头,低头却发现地上有一摞百元钞票。(《光明日报》2018年8月28日)


(8)食堂还多油炸食物,虽吃着香,却造成维生素极大损失。(《生命时报》2018年8月28日)


例(7)实际上是一个事件,“李阿姨摇摇头”与“却”所在的句子无关,不算做“却”所在句子的事件,“李阿姨”是主体,“低头”是背景(即“低头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一摞百元钞票”是转折事件,因此例(7)是一个事件。例(8)是两个事件,“食堂油炸食物吃着香”是一个事件,“造成维生素极大损失”是另一个事件,但仍然包含着主体、背景和转折事件,主体是“食堂油炸食物”,背景是“吃着香”(即“在吃着香的情况下”),转折事件是“造成维生素极大损失”。当“却”所在的句子是两个事件时,前面的事件往往成为句子的背景。


综上,“但是”所在的句子必须包含至少两个事件,“但是”用来连接转折事件;“却”所在的句子可以只包含一个事件,“却”用来修饰转折事件。“但是”和“却”及其并用条件可以这样说明:


当句子只有一个事件时,只能用“却”,不能用“但是”,如例(7);


当句子有两个事件时,可以单用“但是”,也可以单用“却”,但视角不同:用“但是”表明连接关系,用“却”表明修饰关系;


当句子有两个事件时,“但是”和“却”可以并用,既表明连接关系,又表明修饰关系。


由于连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在功能上是没有矛盾的,因此可以兼容,这是“但是”和“却”并用的功能基础。以下我们对例(3)(4)进行具体分析。


例(3)“但是”用来连接转折分句,“这样的方式符合了所有角色的利益”是让步分句,“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是转折分句;“却”用来修饰谓词性成分“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主体是“这样的方式”,背景是“符合了所有角色的利益”(即“在符合所有角色利益的情况下”)。


例(4)“但是”用来连接转折分句,“《王冠》讲述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家庭琐事”是让步分句,“表达议题却不限于此”是转折分句;“却”用来修饰谓词性成分“不限于此”,主体是“《王冠》的表达议题”,背景是“《王冠》讲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家庭琐事”(即“在《王冠》讲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家庭琐事的情况下”)。


总而言之,“但是”是转折连词,用来连接转折分句,“但是”必须处在至少两个事件的句子中,其中一个是表达让步意义的事件;“却”是语气副词,表示转折意义,可以出现在一个事件的句子中,“却”所在的句子由主体、背景和转折事件构成。如果只凸显连接,用“但是”不用“却”;如果只凸显修饰,用“却”不用“但是”;如果既凸显连接,又凸显修饰,“但是”和“却”就以并用形式出现,既可以相连并用,又可以隔离并用。(作者:宗守云

本文刊载于《语言文字周报》1805号

(2018年9月26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