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记者提问技巧

一篇好的稿件离不开新闻采访,而新闻采访的关键在提问。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稿件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采访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提问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

而过于温和的表达,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知道的内容,因此,如何能够把握好采访过程中的提问,这是写出好稿件的关键。

著名央视主持人柴静在《面对面》栏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在谈到与主人公面对面时,她强调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对每一个被采访对象都平等、友善,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采访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

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主持人王志这样认为。

但在一些采访过程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考虑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

所以,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

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提问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提不好问题也是一个问题。机械地复制问题、重复问题,就成了一个提问的工具。一个记者能探寻到的真相,取决于他对人、对社会的认识。

你的认识有多深,你探寻到的真相就有多深,人们愿意呈现在你面前的东西就有多深。你不提这个问题,受众就有可能不会认识到这个层面。

提问过程中,尽量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去问,而不是为了突出记者对事件的理解,这样才会有张力,才能更饱满。采访的时候,也许你只是问一句:是吗?或者只是一个眼神,但其实可能完成的就是一次心灵的撞击。


俗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除了突发事件要靠记者随机应变的能力外,对非突发事件采访前,作为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考虑好向被采访对象提问什么,在采访一些专业性强的问题时,尽管一时难以弄懂深奥的专业知识,但对最基本的一些术语或行话应有所了解,否则采访也难以到位。

如果有可能,应该详细列出提问的问题,特别重要的采访更应列出采访提纲,并将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出应对措施,以防“卡壳”陷入被动。

试想,提问的问题过于笼统,或不着边际,令被采访对象也难以回答,容易出现泛泛而谈、泛泛回答的现象。

特别是有的被采访对象,尽管讲不到点子上,但侃侃而谈的劲头不小,如果没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明确提问,很容易导致采访“跑题”、“偏题”。

原文来自:http://tieba.baidu.com/p/3989879390